□本报记者董豪杰
36岁的周正祥,现在俨然一副老茶农的样子,从种植到制茶的每一个环节,他都“烂熟于心”,技艺不凡。
周正祥已经是家里种茶、制茶的第五代,这个分量不轻的接力棒,在他的手里,有了更多新意。
8月20日,商城县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专家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建议,周正祥听得认真、记得仔细,关于茶叶,他不想漏掉丝毫。
传承新茶人的成长之路
大别山北麓的金刚台峡谷,分布着大片的高山茶园,这里是商城高山茶的优良产区。童年的周正祥就是听着茶歌,跟着父辈们在茶山中穿行忙碌,成长路上,总有茶相伴。
2008年,大学毕业的周正祥又回到这里,开启了他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的茶农生涯。
“那时候太难了,我都怀疑自己回乡到底值不值得。”周正祥坦言,手工制茶时,需要双手不停炒制原料,锅很烫,可越烫越怕,越害怕就越烫手,学习手工制茶技艺,确实辛苦。
苦练技艺、学习经营,周正祥身上担子不轻。也就是在这过程中,他才真正体会到父辈的不易、茶农的艰辛。“制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是没有年轻人的参与,以后就很难传承下去了。”周正祥说。在父亲的手把手指导下,周正祥技术日渐成熟,也理解了这份传承的重要。
在第五届全国茶叶职业技能竞赛茶叶加工(绿茶)竞赛总决赛中,2.5公斤的原料,周正祥分了10锅连续做了十多小时才完成。比赛完,周正祥双手如火灼针刺,整晚睡不着觉。
创新学习中历练
从传承中学制茶,周正祥也不忘走出去,多年来,这种学习习惯从未间断。
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让周正祥“豁然开朗”。“不仅仅是学种植、学制茶,而是关于茶产业的一整套东西,最关键的就是帮我打开了思路。”周正祥说。
手艺要传承,思路更要创新。茶产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技艺,更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周正祥深知这一点,他编制推广《商城高山茶种植规程》,在产品技术和营销推广上做出很多创新,立志要做一个高素质农民。
为了改变当地茶产业“低能、低产、低效、低科技含量”的现状,周正祥将所学变成所用,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引进5200万株国家级茶叶良种,提供给周边茶农试种。在制作工艺上,他把信阳毛尖传统工艺生锅熟锅拆分为12道工序,引进小型杀青机、理条机,将绿茶生产线升级到第六代,生产效率提升24倍,实现了商城高山茶标准化、现代化生产。
从培训班学习到日常发展指导,我省培育高素质农民过程中的持续“发力”、各方面专家的不断指点,让周正祥收获颇丰。
在营销推广上,周正祥经常利用新媒体,线上线下同步结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发展模式上,周正祥采用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农户”“五统一”管理模式,让茶农尤其是家庭困难农户明显增收;在茶叶种植培管、鲜叶采摘、毛茶初制加工、茶叶包装等环节中,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三次就业、三次收益”。
征程带领茶农走出新路子
现在,在商城县乃至全省,周正祥名气不小。从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到成为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讲师,周正祥身份也更多了:高级农艺师、国家级制茶技师、最受欢迎的特聘农技员、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
“高素质农民绝不是仅仅提升自己,而是要把学到的好东西传播出去,这才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意义之一,也是我作为高素质农民的责任。”周正祥说。
传播技术、引进良种,周正祥带动当地不少茶农共同提质增效,他的茶场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的2000户茶农转化为产业工人。
2019年,周正祥被商城县农业农村局聘任为特聘农技员,三年来,他奔波在茶场一线,帮众多茶农解决种植难题、提升制茶水平。今年,我省提出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工作部署,周正祥正积极申请合作社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