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齐发力打通消费帮扶路牧野乡村活力足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为稳住经济大盘作贡献快看!“河南一号”卫星拍到尉氏高标准农田了返乡也有未来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33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8-30

返乡也有未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于涛

工作在县城,住在农村,王大龙从没想过这种生活方式如今会成为他的日常标配。

8月26日,上完周五最后一节历史课,王大龙回到办公室收拾好下周上课要用的材料,背着包骑着新买的电动车准备回家。

从正阳县新世纪高中出发,到达袁寨镇付庄村大王寨,半个小时的骑行后,他会准时在晚饭点回到家。

“什么叫作城乡融合?我这就是城乡融合。”他说。

2021年,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毕业一段时间后,23岁的王大龙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高中当一名历史老师。知道能回家乡工作时,他记得清楚,那一夜激动得睡不着觉。

“其实在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再回来,那时只想逃离家乡。”他说,“大学几年读完,后来发现回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生活。”

当年轻人都在向大城市奔跑时,为什么会回来?他有自己的答案。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王大龙已经入学一个月。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感情让他一直在关注着有关农村的政策。

他说:“我希望农村发展起来,农民富裕起来;当我听到这个战略后,就在学校图书馆找了很多有关农村的书读,对我有很多的启发。”

大学四年里,关于农村发展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在他头脑里生根发芽,直至毕业,身边的朋友、同学陆续返乡,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返乡不是退缩,返乡也有未来!

王大龙的发小王文广,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县城初中当了一名老师;高中同学李恩光,则和他一起去了同一所高中。他们都工作在县城,住在农村。

“我们班有18个人,大学毕业后,三分之一的同学去读研了,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工作,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回家乡了。”他说。

农村基础设施肉眼可见地变好,家里住着一点都不比城市差,这也是王大龙选择回家的原因。大王寨家家户户住着二层小楼,门口都已经用水泥硬化,并且和村里的主干道相连,就算下雨天也基本见不到泥巴。

2014年秋天,大王寨兴起盖楼房,王大龙家也跟着这股潮流盖起了房子。

盖新房那一年,王大龙的妈妈孙雪霞46岁,她之前从没想过自己会住楼房。她嫁到王家时,当时时髦的是红砖瓦房或平房。

“当时盖房子一方面想让孩子们住好点,一方面也有闲钱了;俺家的这个楼房前前后后花了有十几万块钱。”她说。

花钱远不止这些,屋里的现代化设施在随后的时光里不断被添置,地上铺了地板砖、屋里装了空调,全屋覆盖无线网……

走进他家的卫生间,电热水器、花洒、洗脸盆、坐便器、置物架、镜子、涮拖把的水池,一切城市家庭卫生间有的,这里应有尽有。

在厨房外面,一个安装不久的燃气盒记录了王大龙家燃气的使用量。半年前,他家正式接入燃气,彻底告别“烧锅时代”。

“一个月的燃气费就几十块钱,不贵还方便。”孙雪霞说。

乡村产业在发展,各种可喜的变化正在崛起,更加坚定了王大龙留在家乡的想法。每次回家的路上,他都会注意到一些特色产业已经开始在农村扩展开来;四五年间,围绕花生产业,付庄村已经建立了花生秸秆加工厂和花生产业深加工车间。

王大龙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不断升级,回来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多。”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他相信不久快递也能送到家门口、公交也能通到家门口、外卖也能送到家门口……

“在我上学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学习离开农村。”王大龙说,“如今,我成为一名老师,一定会让我的学生更加了解农村,更加热爱农村。”

“中国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农耕历史,如今的现代化农具也是一步步进化来的;家里用的犁地的机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了,里面是有很多文化内涵的。”

下周一的课,王大龙已经想好:就讲一下在乡村中去发现历史,在乡村中看到未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