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立许金安游国庭赵煦
“跟着老师创作,每一次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9月1日,在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的郭泰森牡丹画工作室里,吕丹霞有感而发。
40多岁的吕丹霞十多年前师从郭泰森学习牡丹画,平时,郭泰森忙时她总会过来打下手。
吕丹霞说,“说是打下手,实则是学艺。师傅知无不言,无私帮教,和园区其他画师一起,让群众靠画牡丹过上了幸福生活,催生了牡丹画产业,我打心眼里敬重师傅。”
结缘牡丹,走上绘画路
1958年,郭泰森出生在平乐镇平乐村,哥哥郭泰安早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年长他20岁,是郭泰森的引路人。
郭泰森上初中时,郭泰安已是孟津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间,郭泰森也渐渐爱上了画画。
郭泰森说:“那时就是出于喜欢,没有目的,也没有章法,就是比普通人稍胜一筹。”
画画能改变际遇。1978年,高中毕业,郭泰森参加了小浪底工程的前期基建,因绘画才能被抽到指挥部搞宣传。
画画也能赚钱。郭泰森和郭泰安的一次“商业”绘画,让他走上绘画人生。1981年,洛阳老城“洛北饭店”老板请郭泰安去制作墙体画,郭泰森打下手。10天创作,老板看中了郭泰森,后留下做后勤管理。
1983年,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举行,老板送给兄弟俩两张门票。当时的主会场王城公园是牡丹的世界,娇艳欲滴的牡丹,让郭泰安心头一动:为什么不把这么美丽的牡丹画下来,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回去后,郭泰安开始创作牡丹画,由此成为平乐牡丹画第一人。
郭泰森一边在饭店上班的同时,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画牡丹。
1992年,饭店因故关停,郭泰森回村,先后任纸箱厂和帆布厂生产厂长。不管工作再忙,郭泰森都坚持练习画牡丹,画技提高很快。
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区的旅游景点主要有白马寺、龙门石窟和牡丹公园等,兄弟俩的画作大部分被景区周边商铺买走再转卖。求画者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经常排起长队,有时还要预订,不等干透便被“抢”走。
郭泰森说,当时他们的想法还比较狭隘,怕别人“抢饭碗”,画技不外传。
推广传承,催生大产业
在当地,牡丹画形成产业起于2007年。
平乐镇工作人员找到兄弟俩“帮带下岗职工”。其实,那时他们也在反思:若其他画师都像自己一样,故步自封只会困死笼中,与时俱进,方能行稳致远。
郭泰安态度有所松动,联合村里十余人创办汉园书画院,专攻牡丹画。两年间组织数期免费培训,牡丹书画爱好者达1000多名、专业画师100多人,形成了“男女老少皆爱画,入村遍闻牡丹香”的浓厚氛围。
2007年4月,平乐牡丹书画院成立。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夕,洛阳市组织“千人千米画牡丹”活动,平乐村100多位农民画师参与,震惊四方。
吕丹霞就是那时参加培训的。十多年过去了,她不但成为画师,还在产业园区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省美协会员,一年卖出600多幅作品,实现了“艺术人生”。
40年来,郭泰森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等表现手法,他的笔下,人物传神,花鸟灵动,牡丹生机勃勃。
作画之余,郭泰森还作为“文化使者”外出交流。2009年3月,受邀赴北京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现场作画;2010年,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随省大型文化交流团出访智利、厄瓜多尔……
郭泰森的《富贵天香》《唯有牡丹真国色》等数十幅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获金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多家美术馆、纪念馆和博物馆馆藏。他说,洛阳牡丹在世界各地“绽放”,洛阳城市形象也在进一步提升。
2011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占地90亩的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建成,采取“公司+画家+基地”发展模式,带动一方经济。2013年,产业园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后来,郭泰森任平乐牡丹书画院院长。
产业园区158套工作室的坐落呈牡丹花型,环绕在主题艺术馆周围,二层建筑,一楼是创作室,二楼是起居室。
郭泰森介绍,平乐有1000余名画师,每年有40余万幅农民牡丹画远销海内外,带动研学、文创、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间接就业3000余人,年产值1.2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郭泰森说,生在了好地方,赶上了好时候,自己将一如既往当好“文化使者”,让更多人了解洛阳、认识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