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全力救援受灾群众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创新乡村运营盘活集体经济叶县廉村镇辣子红椒酱香禹州鸠山镇大红袍市场俏养虾一亩年收四万洛阳市农业农村局 基层服务大练兵 解决问题办实事图片新闻院县合作叫响新野“三张名片”支部建在项目上项目有了“主心骨”获嘉县项目建设加速香菇产业蓬勃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38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06

沈丘

创新乡村运营盘活集体经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巴富强通讯员肖飞高永涛)“坑塘治理、困难群众救助……一桩桩民生实事,等不起也慢不得,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干部想干事却没钱,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9月2日,沈丘县付井镇王营村党支部书记张东波回忆说,“这样的尴尬,不仅限制了村子在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发展,也让不少想干事的村干部畏首畏尾,造成基层堡垒战斗能力弱化。”

如何破解“穷家难当”这一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沈丘县树牢大抓农村党支部、筑牢战斗堡垒的工作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挖掘优势资源、深化乡村运营,探索出物业入股、联村共建、双绑合作等模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五星”支部创建。

“村里用两个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入股佳依服饰,不仅每年分红12万元,还能带动20多户村民务工增收。”张东波告诉记者,村集体收益的80%用于设立村级公益性岗位,20%用于村内公益事业,靠着当“股东”,村集体的“腰包”鼓起来了,说话办事底气更足了,党支部“过硬”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今在沈丘,像王营村一样以村集体资源入股服装、电子、建材等各类经济实体获取分红的行政村有120多个,年收入最高的达40多万元。

除了物业入股,不少行政村在政府的引导下选择“抱团取暖”。“大棚蔬菜采摘期间,这里的日用工量可达300余人,日工资平均每人80元左右。”8月29日,在沈丘县白集镇特尔农业产业园,该镇副镇长、张善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双领向记者介绍联村共建连栋大棚项目的情况。

远远望去,两座占地100亩的连栋温室大棚,宛如两栋巨大的翡翠房子,闪着莹莹的绿光。“我们整合12个行政村争取项目资金1160万元开展联村共建,建成后由镇政府统一管理,产权归村集体所有。”胡双领说。

据胡双领介绍,项目目前由专业公司进行经营,实现风险最小化,除去群众的土地租金和工资开支,12个联建村集体每年平均可增收5万多元。

据了解,沈丘县目前已建成52个种植、养殖类联村共建项目,均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双绑’机制,推动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沈丘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宇飞说。

冯营乡李寨村便是践行“双绑”模式的“标杆”。在推进产业振兴的实践中,李寨由帮扶企业亿星集团出资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其投资的农业项目,村委会都对应成立了合作社,让村民参与经营。

“这种乡村振兴实践,不仅让村民当下能得到收益,还为村集体留下持续增收致富的新业态。”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介绍,目前李寨村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4个集体经济企业,建立起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面向市场、产权清晰、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村集体资产体系,曾经的穷村脱胎换骨,村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破亿元,年产值35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余元,一跃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目前,沈丘全县村(社区)集体经济有收入的比例达100%,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子有96个,5万元至10万元的有482个。

“沈丘县探索实施的‘县建、乡管、村有、能人带’模式,不仅盘活了村集体经济,也显著增强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全面推进‘五星’支部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沈丘县委书记田庆杰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