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宝生通讯员程正锋史一诺
在濮阳县有这么一个小村庄,178户,600余人,十多年间,却考出了92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
这就是子岸镇东店当村。
“贫穷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坐等观望,不谋出路。”9月14日,老支书陈石仁告诉记者,“当村支书二十多年来,带领村民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尊师重教,二是做生意,‘富’脑袋,‘富’口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在东店当村不只是一句口号。2000年以前,东店当村没有小学,与西店当、高庄等三个村共用一所学校。因年久失修,教室透风漏雨,学生上不成课。
陈石仁着急上火,带头捐资捐物,立志要建一所独立的小学。
陈石仁走村串户,上门一家家动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12间教室建成了。
“小学建在什么地方,我是动了心思的。”陈石仁笑着说。子岸一中坐落在东店当村南头,一度名声响亮,没少出全县全市的中考状元。这也是陈石仁精心挑选的地方,小学与子岸一中仅隔一堵墙。
新教室,新师资,不仅本村的孩子再也不用跑到外村去上学,子岸一中教职员工的子弟也大多就近送到了这里上学。当时,每个学生一年要交24元的学杂费。陈石仁提议把一中教职员工子弟的学杂费免了,由村里承担。结果就有老师过意不去,闲暇时抽身给这里的孩子补课,也和村小学的教师交流探讨教学经验。
“教育学生和种庄稼一样,首先要认识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退休教师陈同伸回忆说,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因材施教,是东店当小学最大的教学特色。“十分爱好书法、体育或者音乐的学生,学校就为他们开办夜校,找专业老师来教他们。有时招不到老师,我们的老师就自己去学,回来再教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都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的退学率基本为零。”
“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改善家庭居住环境和吃穿。村民打工赚钱后,首先想到的是投入孩子教育,让孩子有更好的出路,而不是购房买车。”陈石仁说。
在东店当村,有一条家喻户晓的“清华巷”。之所以叫“清华巷”,是因为这条巷子里考出了两个清华大学学生:陈书梦和陈书龙,两人现在都在读博士。2017年,陈书梦把自家院子捐赠出来,改建成图书馆,成为全村孩子日常阅读的好去处。
9月12日是节假日,东店当村图书馆里,孩子们在津津有味地读书,这间充满书香的小屋成为村里孩子周末最好的去处。他们中小的刚上小学,大的读初中,孩子们喜欢的读物各不相同,有的翻阅着精美绘本,有的抱着历史书不撒手,有的对故事书着了迷。
陈书梦说,他是在村民们的鞭策鼓励、帮助支持下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作为东店当子弟,从没忘记过身后的父老乡亲。因其现在还是学生,说回报桑梓、造福家乡的话还有点早,先把闲置的房子和过去的藏书等捐献出来,尽一点赤子之心。
陈书龙去年暑假期间回乡作过一场学术报告,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他勉励学弟学妹,薪火接力,发奋图强,为东店当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