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文旅体+”赋能乡村振兴郏县 “头雁”竞飞激发产业活力图片新闻汝阳县连线成面建设宜居乡村罗山县整合资源推动全域旅游全省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渔农循环种养擦亮生态发展底色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微菜园”盘活闲置地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92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2-13

漯河市郾城区“文旅体+”赋能乡村振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仵树大通讯员李晶张星)12月5日早上7点,和往常一样,郭爱平走出家门,步行几分钟来到位于村委会大院西边竖着运动器材的场地上,蹬车、转腰、拉腿,开始晨练。

今年56多岁的郭爱平是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齐罗村村民,家门口有了健身器材,让她这样喜爱运动的人倍感方便。

近年来,郾城区先后投入资金1.4亿元,打造体育健身活动场地105万平方米,辖区内6个镇146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全套健身器材,15分钟“健身圈”已然形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我们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以高质量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同时,探索实践‘文化+乡村产业’模式,促进‘农、文、旅、体’融合,借势文旅产业的‘造血功能’,赋能乡村振兴。”郾城区委书记李新伟说。

“体育+”拓出新思路

今年,郾城区又超前谋划全民健身项目3个,其中社会足球场13块、健身步道2条、全民健身中心1个,努力让群众健身更方便,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目前,全区已成立基层体育组织300余个,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353名。

随着体育场地的不断完善扩展,郾城区开始以国民体质监测为基础,开展体质测定、健身咨询和健康调理等服务,着力增强居民体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探索“体医结合”新模式,助力全民大健康。

结合全国“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郾城区全面开展趣味运动会、农民运动会、非遗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举行运动会”的新格局,为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体育下乡,补齐农村健身设施短板,增强农民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打造“郾城经验”。

“产业+”激活双引擎

在孟庙镇何庄村青龙(非遗)文化合作社的手工作坊里,村里的优秀青年何伦正在进行网络直播,销售刚刚上线的“健身龙”和“彩带龙”产品。

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省级非遗项目何庄村青龙舞,经过传承、创新演变成“健身龙”和“彩带龙”,与体育运动融合,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每条舞龙道具价格为150元至200元,月销售额约20万元。

“在郾城区文旅局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河南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了‘颖河龙’商标,组建了非遗手工作坊。”孟庙镇何庄村青龙(非遗)文化合作社社长何永钢表示,下一步将推行“公司+农户”发展模式,让非遗产业和乡村振兴相互赋能,让青龙舞、舞龙文化成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郾城文化名片。

2022年,郾城区高标准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5个,同时引领龙城羽毛合作社、商东狮子舞合作社等乡村文化合作社,打造开发一批具有郾城地

域特色的精美文创产品。

“文旅+”开辟新路径

以岳飞抗金在此安营扎寨的文化墙开篇,从“一处美”向“处处美”辐射,顺着柳河支流的古河道一路东行,一墙一景……孟庙镇将乡风民俗、家风家训、乡村旅游及汉字文化元素融入游园建设,打造了西营村饮马湖、点将台、演兵场等人文景点和特色乡村民宿,以此为试点,向周边村铺开。

如今,有颜值、有气质、有特色的西营村,正在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农事体验项目留住了市民的乡愁,留住了游客的脚步。西营村的变化,也是郾城区文旅部门深挖文旅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围绕全市‘三圈三廊三带’布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发展‘休闲农庄+民宿’旅游项目,推出一系列红色游、采摘体验游、农耕体验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乡村旅游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郾城区文旅局局长李小青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