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控两防”培育冬前壮苗西峡院县共建百亿大产业草莓需求旺供应却不足严督遍访促落实 补短强优创“五星”寻人公告冬春季做好管理提高中药材品质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92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2-13

西峡院县共建百亿大产业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曹怡然通讯员范亚康刘禾)眼下是西峡香菇的丰收季。12月8日,在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的中试车间里,技术员白明峰认真地记录着香菇长势:“这儿的香菇来自五湖四海,有上海的、福建的,还有日本的,它们在这里一起生长,为我们选种育种提供数据支撑。”

20世纪90年代,西峡县抓住“南菇北移”的机遇,把香菇产业作为富民“一号工程”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历经数十年发展,西峡香菇年产量稳定在3亿袋左右,年综合效益达200亿元以上,累计出口创汇超70亿美元,全县20余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销售,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在这百亿产业的背后,离不开院县共建共享的强力支撑。

2018年西峡县乘着京宛合作的东风,借助北京市科研和资金力量,以原西峡县食用菌研究所为班底成立食用菌科研中心,与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一批院校、科研院所展开战略合作,食用菌产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

据介绍,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采用项目招标制、课题领衔制、团队聘任制、工作自由制、成果验收制的“五制工作法”,形成科研工作的完整闭环。同时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汇集全国60多位专家,组建食用菌顶级科研团队4个,打造形成了抗逆性、耐高温和折干率等综合试验能力。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把菌种推广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推向市场,企业化运作,有效解决科研后劲不足、课题开展难度大的问题。

“杂交5号相比‘9608’,菇形大、颜色好,我这里以卖鲜菇为主,就种杂交5号,省心省力见效快。”西坪镇种植大户张金申说。杂交5号是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首个推广试种的品种,规模近亿袋。与群众当年播种、当年见效的“爽快”不同,杂交5号在科研中心整整历经了5年的试种。

“每个菌种的温度、湿度、用料、播种周期都要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只有把它的习性摸透了,技术成熟了,才能推给群众,让好菌变好菇。”白明峰说。

从科研成果到致富真经,该县从品种入手,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建立西峡县食用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借力各大院所,西峡县引进和保藏香菇品种65个,结合本地气候,通过传统育种、分子生物学育种、杂交诱变、菌丝脱毒等多种技术手段,组织筛选品种20多个,培育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春栽低温型香菇“9608”和杂交5号,为群众提供了稳定可靠安全的菌种来源。

构筑立体推广网络,点亮香菇生产科技树。西峡县以食用菌科研中心为平台,专家带骨干、骨干带群众,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土专家”技术服务队,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开辟了科技专家讲授、科技带头人辅导、农民技术员示范引导等三条技术传输渠道。2021年西峡县累计实施集中培训和实地技术指导60多场次,印发资料20000余份,培训16500人次;线上技术服务和培训500余次,受益菇农达9万人次,受到广大菇农的一致好评。

同时,西峡县依托智慧化农业平台,健全完善源头追溯制度,制订香菇种植基地代码规则,以追溯标识为主线,建立覆盖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可追溯体系,实现了“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空白、出口无障碍”。全县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食用菌产业的扎实基础也成为科技进步的土壤。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10个,其中《利用香菇菌渣栽培羊肚菌的培养基料及其制备方法》《羊肚菌“南农一号”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应用》分别被河南省科技厅确认为科学技术成果。

目前,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建成西峡县特色产业展示中心、农业大数据整理中心、食品检测中心、会议培训中心、良种繁育推广5大中心,为院县合作提供了平台支持,为推动西峡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广阔舞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