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林长制力促“林长治”乡贤回归赋能乡村振兴沉睡撂荒地蝶变致富田安阳持续发力打造和美乡村我省下达11.4亿元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两部门联手整治农民工不再“忧薪”图片新闻让农村“一时美”变成“一直美”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96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2-19

漯河市推行人居环境整治“1133”工作机制

让农村“一时美”变成“一直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仵树大通讯员冯晓娟康飞林会鸽

罗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临颍县王岗镇任职不到一年,因为人居环境整治,经历了“挥泪斩马谡”一幕。

去年腊月十三,罗小军到王岗镇任党委书记。上任之前,王岗镇因为人居环境工作滞后,被省里通报两次。12月6日,面对记者采访时,罗小军坦言:“工作压力很大,不从根上转变,人居环境就整治不好。”

作为“中国辣椒第一镇”,王岗镇也是漯河地区最大的乡镇,人居环境整治有着特殊的一面:种植8万亩辣椒,大部分是人工采摘,每年收获季节,村里房前屋后、地头沟渠堆放大量的秸秆。

“处理秸秆垃圾,光堵不行,还要疏导,找到处理的办法。”罗小军上任后发现,岗李村村民李洪宽成立的洪宽种植合作社,种辣椒的同时,每年能收购3000吨各类秸秆,经初步加工后,制作成饲料或作为燃料卖给周边电厂,“既能处理秸秆还能赚钱,镇里要对这样的合作社给予大力扶持。”

与此同时,王岗镇严格按照漯河市委、市政府确定人居环境“1133”机制,带着各村网格员和“六长”全面清理垃圾。在此期间,镇党委“临阵斩将”免去一名工作不力的党支部书记,处理16名“两委”干部。

如今,王岗镇已有像洪宽合作社规模的秸秆收购点11个,能把周边的包括辣椒在内的所有秸秆“吃干榨尽”,收集秸秆“拿去换钱”已成为各村老少爷们儿的自发行动。

王岗镇的治理效果很快凸显出来,在今年3月份临颍县人居环境整治评比中,王岗镇一度从排名后进乡镇进入了全县第5名,受到县领导表彰。而该镇的岗李等村也被确定为漯河市“森林乡村”。

从后进乡镇迎头直追、奋勇赶上,王岗镇的环境变化,是漯河市人居环境整治“1133”工作机制显现成效的具体体现。

自去年11月26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启动以来,漯河市围绕“六清、六乱”,结合地域实际,全面推行“1133”工作机制,即:成立1个组织,各村成立农村人居环境理事会;完善1个体系,网格长统揽“六长”的责任体系;落实3项制度,“门前三包”制度、评星积分制度、环境卫生保洁收费制度;完善3个机制,常态化检查评比机制、环卫监督员奖惩捆绑机制、群众随手拍举报奖励机制。

今年4月26日,全省召开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第四次视频调度会,漯河市委副书记贾宏宇在分会场上明确:“1133”机制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各县区要结合“1133”长效机制和具体工作,抓好推行落实。

事实证明,漯河市经过5个月探索实践的“1133”机制,已成为各县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行动指南,在接下来的7个多月攻坚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漯河市清理占道经营6771处,落实门前三包制度452902户,清理村内危房、残垣断壁6268处,清理乱堆乱放135124处,拆除户外旱厕5309处,清理垃圾111718处,清理杂物92843处,清理整治坑塘5513个……

如今,沙澧大地各乡镇村里村外处处郁郁葱葱,美景如画。

谋篇布局

“1133”机制勾勒治理蓝图

漯河市成立了由贾宏宇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推进会等各类会议69次,对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层层夯实责任,吹响集结号,打响攻坚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硬仗”。全市动员部署后,各县区严格按照全市推行的“1133”工作机制迅速行动。

临颍县结合实际,由县人居办牵头负责,组建8个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督查工作组,对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督查。督查工作组以“脏、乱、差”三方面为检查重点内容,随入随查、随查随记、随记随改,对发现的问题给乡镇(办)下发整改交办单,限时整改;严格执行“一周一讲评、一月五讲评”工作机制,彻底厘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难点、疑点、重点问题。

舞阳县成立由4名县委常委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实行县乡村三级书记负责制、四大班子领导和督导小组分包乡镇责任制,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同时,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和县纪委书记两名县领导牵头的督导专班,下设13个督导组,分包13个涉农乡镇,对全县乡镇所辖村庄进行地毯式排查,对发现问题形成清单及时反馈乡镇整改。

郾城区建立了“区负总责、部门联动、镇办监管、村为主体”整治机制,区级领导联镇,区直部门包村,镇村干部包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坚持财政资金跟着重点工作走,先后拨付专项资金460多万元,用于支持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源汇区采取“周调度、月观摩讲评”工作方法,区政府分管领导每周定期调度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要领导每月观摩一个乡镇,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召陵区坚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五星”支部创建紧密结合,创新“一十百千万”工作法(“一”套班子挂帅、“十”个部门合力、“百”名网格员上阵、“千”个家庭带动、“万”人积极参与),形成“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氛围。

召陵区各村组建了由老党员、老代表、退休老干部组成的村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负责对人居环境政策、卫生保健知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星级评定、“六长”工作落实等事项的宣传监督,充分发挥67岁至79岁的老年人作用,配发红袖章、红马甲,明确职责、明确分工,按照“人人有分工、事事有人管”的原则,形成了常态化、规范化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机制,有效调动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各县区如火如荼展开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漯河市实行常态化暗访督导与领导调研督导相结合,市级专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跟踪整改,持续传导压力,督促县区、部门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和主管责任,督促乡镇、村严格履行具体实施责任,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

依据“1133”工作机制的治理模式,漯河市各县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精心部署,高位立意,精准施策,擘画着美丽乡村的“蝶变”蓝图。

收效斐然

经验做法供全省借鉴学习

仲冬时节,走进郾城区孟庙镇西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村头,柳河蜿蜒而过;村内,水泥路干净整洁;墙上,彩墙绘主题鲜明;房前,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画扑面而来。

在该村东头的河边,一个投资900万元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系统正在加紧建设中。

“这是漯河首个覆盖全村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系统,可以说将农村户厕改革推向了‘3.0时代’。”孟庙镇党委书记李哲说,这个系统铺设20公里配套管网,日处理规模可达100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实现全村604户排水管道全部接入处理管网,极大改善和提升西营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

郾城区创新实施了粪污资源化利用闭环、后期管护服务闭环“双闭环”管护机制,而西营村正在建设的这个污水处理系统则是双闭环管护机制的“升级版”,连通了各家各户的排水管道,粪便和其他污水可直接进入系统进行处理。

副省长武国定在今年全省深入推进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对郾城区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省农业农村厅把郾城区的工作总结成经验推向全省。

“双闭环”管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后,今年3月下旬,郾城区又组织人员到南召县留山镇等地学习农村垃圾分类管理,并率先开展干湿垃圾分类处理的“双转运”试点工作。

如今在漯河市各乡镇,垃圾分类已逐步铺开,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垃圾自动回收箱成了街头一景。

“只要把家里的生活垃圾分类投入蓝色柜机内,旁边的屏幕就会自动显示垃圾重量和获取的积分,可以在白色的自动购物机里换取标有不同积分的零食、抽纸、香皂等商品。”召陵区万金镇村民李秋才感慨不已,小积分激发了村民自治的大能量。

目前,全市共创建“美丽小镇”36个、“四美乡村”400个、“五美庭院”18万户。通过“六长”补贴、街巷评星、庭院评选、奖惩捆绑、群众随手拍举报奖励等创新机制,逐步实现了“望得见蓝天、看得见清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随着一系列新举措、新办法实施,一幅幅“洁净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接踵而来。

“这些都是‘1133’机制带来的新变化。”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静介绍说,各县区用1个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组织,破解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谁来干、干什么”难题,目前已成立村级人居环境理事会1256个;用1个网格长统揽“六长”的责任体系,破解了“怎么干,谁负责”难题,目前已明确各级网格长1789名、“六长”8194人;用农户“门前三包”制度、评星积分制度、环境卫生收费制度等3项制度,破解了“政府干、群众看”难题;用常态化的检查评比机制、环卫监督员奖惩捆绑机制、群众随手拍举报奖励机制等3个机制,破解了“常态化、保长效”难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郾城区财政每年拿出800多万元,为全区“六长”每人每月发放100元补贴。

锚定未来

让“一时美”变成“时时美”

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情风韵显出来,乡风文明升上来,农村也可以成为“诗和远方”。

如何推动生态环境由“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漯河市各县区坚持以常态治理、长效保持为目标,以“1133”工作机制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郾城区投资建设人居环境治理智慧平台,群众发现问题可通过“随手拍”小程序进行反馈,获得奖励,平台将问题点对点反馈至村镇责任人,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市级专班根据每月对县区(功能区)、乡镇、村庄督导检查结果,对排序前五名的乡镇,全市通报表扬,作为任用提拔的参考依据;后五名的乡镇,约谈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并将排序情况纳入干部业绩档案;连续两个季度排序后五名的乡镇,建议县区对其进行组织处理。对每季度排序前五名的乡镇各奖励5万元。今年年底,市政府将对该项活动总结表彰,拿出305万元对集中整治成效明显的乡镇进行奖励。截至目前,全市各级累计发放奖励资金5698万元,36个乡镇、847个村庄获得荣誉及奖金。

“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不只是‘面子’的变化,更是‘里子’的改变。”漯河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李连合说,市里引导发动各行政村积极开展“五美庭院”、村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优评先活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各个行政村完善了村规民约,利用“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日常宣传引导,引导群众改变、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

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在人。召陵区通过“五星三员”抓推动,区、镇干部为“指导员”、村级党员干部为“宣传员”、村内67岁至79岁老年人为“监督员”,通过开展“我为乡村振兴画幅画”“我为老人表孝心”等活动,掀起参与“五星”支部创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潮。

漯河市各县区还积极开展发布一份倡议书、签订一份承诺书、选树一批好典型、确定一个清洁日、用好一个宣传群“五个一”活动,倡树新风。每周三,各县区所有乡镇组织镇村干部、广大群众对镇区、村庄开展集中清洁,以“集中歼灭+长效维护”守牢集中整治“净起来”成果,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漯河,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环境整治促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创造良好人居环境,通过抬高‘净’的标准、植造‘绿’的底色、提升‘亮’的温度、绘就‘美’的画卷,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基、塑形、铸魂。”漯河市副市长王继周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