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宝汝瓷文化园入选非遗旅游景区小县城最中国叙事·酒烙馍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00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2-23

小县城最中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伟

走在大街上,总有熟人打招呼;在饭店、超市,总有熟人点头示意;在单位、办公场所,总有熟人会心一笑;哪怕下乡,也总有熟人相互关照……这就是原生态的中国县城,也是最具人情味、烟火味的县城生活。

最近看过一些描写县城生活的文章,诸如《混在县城》《活在县城》《浪在县城》等,听名字都带着一股儿馊味儿,让人感觉不舒服。在这些文章里,把县城描述的落后、封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好像县城是处在另一个星球似的,好像这些人不是从县城里走出去似的。

且不说“存在即是合理的”,自秦朝郡县制产生以来,县级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域划分已存在数千年,在历朝历代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今在科技高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下,县城却成了个别人嘲讽揶揄的对象。

中国汝瓷博物馆 郭亚伟摄

中央公园鹳鱼湖鸟瞰 郭亚伟摄

夜市蒸腾 张鸿飞摄

【壹】

就当下的中国而言,县城的数量,远远超过那几个大城市的数量,在县城生活的人数,也远远超过那几个大城市的人数。就地大物博的中国实际而言,这些数目巨大的县城的存在,也为地域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

在有着四通八达交通的大城市,绕个城起码也要大半天,要是上了分不清的几环,更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绕下来;而在曾经的县城,从东关到西关也不过是半个钟头的光景,围着几条主要街道的毛细血管一样的背街小巷,溜溜达达怎么也不会迷路。

曾在北京、郑州等大城市工作生活过数年,就个人感受而言,这些地方除了领先、发达、机会多、财富广、适合实现梦想等等美好词语加持以外,最不方便的就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都要承受堵车、转乘搭载各种交通工具之苦。比如在北京有朋友约吃饭,从这边到那边要提前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出发,就这还不一定能准时到达,更甭提找人办事了。

而在县城,大概一个钟头可以环城一周还顺带绕下商业核心区,但仅在这短短的环城之旅里,各种光景汇聚其中。这边厢还在星级的宾馆酒楼前看人推杯换盏,那边厢就看到叼着旱烟蹲在路边卖菜的老农;前脚还在商业区逛着大型超市吃着国际知名品牌快餐,后脚就和朋友在路边支起的小摊前撸着小串,实在等不及可以绕过老板直接取菜补齐。

嘲讽揶揄县城的那些人在历数县城的“罪状”时,把熟人社会、人情世故、闲散安逸、独立匮乏、人间烟火都罗列其中,却不知这些正是县城的魅力所在。北上广代表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大世界以及千般好处,但在小县城,有父母的陪伴、朋友的欢聚和安逸的生活,难道不好吗?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了约300个城市,2800多个县城和约60万的广大农村。生活在县城这个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融合体的人们,也仿佛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夹击之下,身上混杂着一股子淡淡乡土气息又夹杂着大城市的一股子时尚劲儿。

坊间曾风靡着这样的说法:北上广是中国的幻想,唯有县城才是真实的底色。没错,正是县城,这个地域、行政区划、文化经济发展均处于中间地带的融合体才能更加包容地展示出中国最真实、最多面的样子。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灯火璀璨遮盖了人间最初的粗糙模样,而农村淳朴的青山绿水间又看不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灯红酒绿,所以,想要看懂中国、读懂中国,就只有在县城之中,去真正看清这根本的底色。

所以说,你有你的光鲜亮丽的大城市理论,我也有我的烟火氤氲的小县城意识,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人的眼界看法不同。阴阳怪气地数落,指手画脚地揶揄,咱们小县城的人只能是冷眼相看、漠然置之了。

【贰】

不错,在县城,“熟人好办事”。在这个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或者通过熟人的熟人的熟人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一张张关系网。这张大网,网住了县城的熟人社会,令这里的人们依然无限向往着体制内的工作和生活。毕竟除了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和福利之外,更意味着“无限接近地方资源分配的中心”以及在这个县城里的阶层地位。

就收入而言,县城人的月收入三几千元,远胜于大城市的数万元。且不说房贷,因为县城人的父辈,不管有钱没钱,基本上都会竭尽全力为子辈们提前购置好房产备做婚房,所以经济上基本没有什么压力。同时,县城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只要不去沾染黄赌毒,这些收入基本够用。至于豪车,在县城里也能像模像样地看到几辆,不用问,肯定是当地几位比较有名的本土企业家所有。

小县城的人口流失,源于父辈们的外出打拼,毕竟,大城市的机会多一点。有能力的、有资源的,起步就是到大城市做生意,经过闯荡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后买房举家迁入大城市,融入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化层次较低、资源匮乏的,则只能从事底层的服务行业和体力劳动,却无论如何都难以融入大城市的血脉。若干年之后,只能无奈地从大城市撤退,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上。

小县城的人口流失,由此拉开序幕。

受时代浪潮影响,如今县城的孩子们也学野了,只要在大城市里上过几年学,学识高了,眼界宽了,都不大愿意回到生于兹养于兹的县城了。要不要留在北上广,似乎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了县城年轻人纠结的问题。因为已经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再回到家乡、回到小县城里去,这里的人情关系会让适应了北上广效率的他们感到不适应。再说,大城市的虹吸,也让更多的县城年轻人蜂拥而去。

小县城的人口流失,也就此达到高潮。

但是,由于一级基层政府的存在,县城的基本盘依然稳定如初。该有的机构都有,该有的设施具备。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决定了县城的无限稳定性。

同时,因为我们的社会在高速发展,小县城也在逐步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买房,安居下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版图的扩大,小县城也有可能会变成大城市;而那些更小的城市,也有可能会随着人口的外迁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无法阻挡整个社会慢慢变成这样。在县城的增扩过程中,一些与大城市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由此产生。所以,在由传统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县城人必须处理好“重构信任”这一课题。只有建立了陌生人社会中的“信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县城才会变得有温度。

【叁】

大城市间,若非刻意邀约,大街小巷往来其间的都是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彼此擦肩而过浑然不知谁来自何方又将去向哪里;而在县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是似曾相识的面孔,遍地熟人的脸上刚刚打过招呼的笑容这个还没有落下,那一个便接踵而至。

在小县城,见谁不笑着打招呼,本尊都感觉不好意思。至于谁与谁有什么驴尾巴吊棒槌的层层叠叠拐弯抹角的关系,大家都心知肚明。稍微有点名气的,家里谁都在干什么,大家更是心照不宣。

小城的烟火味,都蕴藏在平凡的日子之中。

浆面条、胡辣汤、手擀面、水煎包……这些小县城专属的美味小吃,总是冒着热气腾腾的温度,安抚着县城人的肠胃。什么捞、什么庄、什么奴、什么基等等一系列风靡全国的火锅店、西餐店在县城也总能觅到芳踪。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车流声,这是小县城里的独特烟火气。

晨曦初露,漫步在小县城的各个公园游园,能听到各式各样的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老人晨练时闲话家常的聊天声,还有忙碌的家长们载着自家孩子,穿梭于人流里,买早餐、送孩子上学、自己去上班,平凡小县城一天的序幕就这样徐徐拉开了。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小县城里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无论是大酒店还是小饭馆,无不人声鼎沸,热气蒸腾。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开始了不算夜生活的夜生活。亲朋好友三五成群、一家和睦扶老携幼,纷纷来到这些地方,点上自己喜欢的饭菜,沸腾各自喜欢的火锅,你劝我让、吆五喝六,自是一番热闹景象。若不愿凑热闹,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在暖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饭,有说有笑,各自讲着今天所发生的事。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时而高兴时而吵闹,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又是那么的自然惬意。

小县城的生活,处处都是琐碎的温暖和感动。每个人都在用力地呼吸、全力地奔跑、认真地生活着。

【肆】

有的人向往纸醉金迷、五彩缤纷的大城市;有的人喜欢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小县城。

这不奇怪,也不矛盾。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向往大城市的一切,向往着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和各种便宜到极致的共享产品,向往着彻夜灯火的北上广,向往着灯红酒绿和高楼耸立,向往着每天都见得到的人间烟火气……

可后来发现,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漂泊的生活都不是那么的容易。毕竟,无论是在小县城还是北上广,一个人要想实现一个“小目标”,岂是那么容易的事。

反过来说,虽然小县城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小县城挣的钱也没有大城市多,但相对来说可以有更多的时候陪亲人、陪爱人、陪朋友。有人喜欢大城市的拼搏,有人热爱小县城的安逸。没有好与坏,全凭自己如何选择。

无论时光雕刻了大城市,还是岁月沧桑了小县城,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小县城,衬托不出大城市;没有大城市,也点缀不出小县城。大城市里,有让人沸腾的梦想;小县城里,则有安抚灵魂的根脉。

但是,在时代浪潮的洗礼下,小县城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也不断受到冲击。

如今,自带温度的小县城往往被其所独有的文化所牵绊着,在传统文化的制约下,各类时尚、文化都在努力突围中不断对抗与妥协,形成了一种独特乡土气息下的新兴文化。也就是说,大城市里兴什么、县城里的人也往往不甘落后地学着什么,然而往往画皮无骨,失去了其精髓只保留张扬的形式而不自知。

与此同时,旧时文化的风俗习惯又一样不落地在县城中传承,使得县城众人的大脑不断被新旧文化的各种矛盾所冲击,一方面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欣赏着琴棋书画的艺术之美;另一方面却又迷恋着抖音里无厘头的搞笑。大城市兴起了网购文化,小县城人亦不甘落后,玩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小县城在夹击中生存与发展,形成其独有的生存法则。而那些与县城一般生存在奋进与固守间的万千民众,往往也是被时代浪潮夹裹着前行,指尖碰触到那巨浪的尖端,双脚却没能离开原有的属地。也许只有这样,我们在机会来临时,才有更多的选择与发展,小县城亦如是。

因为,县城才是中国最真实的底色。

这话没错,“小县城,最中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