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两口的生态园年入二十万袁小勇的家庭农场不“跟风”图片新闻亲情帮扶到家中修武县免费汤药送居民郏县郝庙村村民抱团发展粉条产业周华为农机装上智慧“芯”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入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确保春节返乡人员用电无忧香菇产业发展旺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09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1-06

袁小勇的家庭农场不“跟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赵永昌

“搞种植不能盲目跟风,不仅要注重产量品质,更要把握好销路,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增收致富才有保障……”1月5日上午,商水县平店乡袁庄村种植大户袁小勇对自己的“种植经”侃侃而谈。

今年37岁的袁小勇,16岁下学后就开始“独闯江湖”了。他北上北京卖过菜、南下广州进过厂,干过电子家具普工业务员,后来又做了格力空调维修工。家乡的“黄土情结”始终放不下,2021年开始返乡创业发展种植业。在乡工会、商会等部门帮助下,他和妻子刘卫卫共同创办了“商水县鑫通家庭农场”。

采访交谈中记者发现,“人少我多”是袁小勇的第一种植方向。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为自家只有5亩耕地,种得再好、收入再高,无论如何也很难快速致富。他通过走访联系家里劳动力少、不愿种地的相邻乡亲,以每年2.8万元的总价流转土地40亩,为增收致富奠定了第一基础。

常言说得好,物以稀为贵。袁小勇认为,“人无我有”必须作为种植户的思路和导向。由于当地种植的都是常规蔬菜,他不打算盲目跟风,只身到山东平度、昌邑考察,当年就引种了10亩优质黄姜。通过朋友介绍,又种植了10亩洋甘菊,剩余20亩地种植了常规农作物小麦、玉米。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以说是袁小勇的种植“法宝”。2022年村里其他人也种植了黄姜,袁小勇对13亩黄姜精心管理实现了优质高产。为了拓展销路,他又提前联系了收购商,结果,黄姜收获后不出地头就被客商抢购一空,亩产值达2万余元。同时,他又到山东安丘等地考察引种了12亩金丝皇菊,鲜菊花收获时也被抢购一空,亩产值近4000元。

“去年玉米收获后,我种植了15亩优质洋葱,今年还计划再种10余亩‘订单芋头’,这两样东西产量高都不愁卖……”谈起今后的设想打算,袁小勇告诉记者:“国家惠农利农政策多、种田水电方便,趁我们夫妻俩还年轻,争取两三年内把农场土地扩大到100亩以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