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萌萌通讯员刘冠军)3月5日,记者从淇县有关部门了解到,为科学应对农村干部老龄化、人才断档等诸多挑战,淇县着力在“选苗”“育苗”“管苗”上下功夫,立体推进“雏雁计划”“三个聚焦”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聚焦“优储备”。淇县将政治素养考察摆在首位,明确创业有成效、带领群众致富、致力科技推广、化解矛盾纠纷等6类评选标准,重点从40岁以下的致富带头人、“土专家”、退役军人、未就业大学生等群体物色后备干部人选。经个人自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组织推荐三种方式,由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投票,乡镇(街道)党(工)委进行考察,最终确定后备人选并公示,确保每村均有三至五名高素质后备干部。
聚焦“优培养”。淇县实行“3+1”结对帮带机制,为后备干部明确1名包区干部、1名包村干部、1名村干部担任帮带培养人,通过日常帮带、试岗锻炼、集中培训等措施,帮助后备干部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快速成长。并将后备干部纳入村“两委”干部培训计划,以乡镇党校、云上党校为主阵地,实现后备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
聚焦“优管理”。建立“成长档案”,以村为单位,逐人填写《村级后备干部登记表》,详细记录基本情况、优势特长、培养方向等信息,建立健全后备干部信息库。开展双述双评,按照“年中考、年终定”原则,每半年开展一次述职测评,年底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实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村级后备干部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