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景华通讯员张海军
太阳从东山坳升了起来,地处豫西秦巴山区腹地的果岭村,金色阳光洒满一望无际的苹果园。3月8日,来自海关总署食安局的驻村第一书记张义,正与村民赵晓明一起栽植苹果树。
双脚坚实站立,前腿弓、后腿蹬,双臂用力,挥动铁锨、挖窝培土,连续干了一个多小时栽植了3棵苹果树。从远处看去,张义就是一位地地道道辛勤劳作的果农。
汗水使眼镜些许模糊,顺着脸颊滴进张义奋战了一年的土地。身着蓝色的中国海关工装,在果岭村春天的山峁上,张义显得明快而有活力。
“赵哥,你看,这部分树冠枝条太密集,重叠、交叉在一起,这也叫并生,可以把这两根枝条从基部剪掉,这叫疏剪。”张义边说边示范。
“这不春季大忙嘛!这几天组织300多人新栽果树、整形修剪,浇灌补水、中耕除草。人员到位后,我也帮村民干点活。”张义边剪树枝边说,“村里引进的龙头企业鑫生源果业4000多亩苹果陆续进入盛果期,总产能达600多万公斤。村党支部领办的山海思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发展苹果380亩,去年已初步挂果,今年开始苹果会越结越多。”
卢氏县官道口镇果岭村,平均海拔900多米,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曾是深度贫困村。引进发展苹果产业以来,红彤彤的苹果为村民带来了红火的日子。
“看到村头鑫生源果业产业园‘让世界爱上中国苹果’几个大字了吧。”果岭村党支部书记袁平方说,“海关总署派来的张书记,去年为我们村办下了苹果出口、包装出口两个资质,去年全村2236人,人均纯收入达1.8万多元,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去年达到40.67万元。”
果岭“山海情”,驻村情义深。为让更多群众加入苹果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张义和驻村工作队联合鑫生源果业公司,成立山海思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走村入户做通工作,流转土地380亩,涉及的58户250人组团发展,建设矮化苹果果园。为解决前期投入问题,想方设法争取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帮扶资金80万元,申请海关总署帮扶项目资金60万元,建设设施农业,昔日的撂荒地变成花果山。
和煦春风吹过,苹果树枝如海浪般摇曳。很快,这里又将硕果累累。花果飘香,是美丽乡村、富民产业,也是浓浓的“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