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伟(左)讲解白菜种苗栽种要求
□汝州市民政局派驻刘何村第一书记王益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耕种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山坡上,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打造的口感番茄种植基地10个温室大棚正在建设;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建造的十字花科蔬菜育种基地,正使用滴灌设备浇灌种苗;刘何村慈善幸福互助院施工现场,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时间如白驹过隙,四季往复,冬去春来,转眼间,驻村已快两年了。
2021年8月,我被派到汝州市大峪镇刘何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之前,虽然自己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到村里开展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困难远远超出了想象。
刘何村位于汝州市大峪镇西15公里,是大峪镇14个脱贫村之一。全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共155户523人,其中脱贫户57户205人。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期间,刘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全村脱贫。但是,刘何村地处山区,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在家里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当地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加之受灾情、疫情等影响,农民收入仍不稳定。
乡村到底怎么振兴?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驻村伊始,我多次和村“两委”干部研究、探讨工作思路,并达成党建引领的共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党支部及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营造担当作为的干事环境。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村提出“强组织、兴产业、办实事、促振兴”的奋斗目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位于山区的刘何村,发展什么产业才能使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我想到了从本村走出去的王吉庆教授,他在河南农业大学任教,是河南省蔬菜栽培专家,并作为科技特派团负责人赴多个省市开展蔬菜产业科技帮扶工作。我主动和王吉庆教授取得了联系,深入交流探讨,形成了一致意见。根据革命老区大峪镇的海拔、土质、气候等特点,确定了建造温室大棚种植河南农业大学优质口感番茄品种、草莓品种,依托云堡妙境高端民宿集群发展休闲采摘、订单销售的理念。
2022年,我争取社会资金30余万元,在刘何村先期建设日光温室大棚一座、拱形大棚一座,试种的酸甜果、青春之歌、卷珠帘等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质口感番茄品种取得成功,市场价每斤15元左右仍供不应求。今年,刘何村将新建大棚10座,继续种植口感番茄、彩虹西瓜、草莓等品种,实施“合作社+公司+农户”管理模式,积极调动本村群众从传统农作物种植向高附加值果蔬种植转变。
有了王吉庆教授的牵线,我又有幸结识了张晓伟研究员。张晓伟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育种领域知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担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豫北蔬菜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站长,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育成通过国家及省审定大白菜、甘蓝等品种10多个,主持研究的成果“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利用”居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奖项6项,拥有发明专利4项。
为了把张晓伟研究员将要建设的育种基地拉来刘何村,我没少往省城跑,同时也积极向汝州市乡村振兴局汇报争取项目。2022年12月,汝州市乡村振兴局安排资金50多万元,在刘何村打了一眼540米深的“幸福井”,用水问题得以解决,张晓伟研究员实地考察后,终于同意将育种基地放在刘何村。
2月17日,张晓伟与其助手、河南省农科院的魏小春博士,和王吉庆教授一道,带着他的“宝贝种苗”来到村里直奔地头。他们脱去外套、挽起裤腿,从划线、平地、垄畦到铺设滴灌地膜、栽苗、浇水……每个环节都手把手示范讲解。“真是没想到,农业科学家到地里干农活也是行家里手!”参加种植种苗的村民说,“像这样的工作作风,俺们村里发展这产业肯定中!”
一忙起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午饭时间。快下午两点了,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保社的催促下,大家才回到村部在工作队的小餐厅里吃饭。端起一大碗手擀红薯面条,张晓伟研究员就着碗里新鲜的小油菜和蒜汁,连连夸赞:“好吃,好吃!”此时,汝州市副市长、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飞,大峪镇镇长刘景渠,也在散会后赶到了,陪着张晓伟、王吉庆、魏小春三人,一边吃着手擀红薯面条一边聊着种子基地建设,谋划怎样加快形成“北济源南大峪”十字花科高山育种基地的格局。为了表达心意,我把专门从家里带来的酒拿了出来,给张晓伟研究员敬上一杯,他接过杯子后轻轻放在桌子上说:“下午还要干活,就不喝了,心意领了。”
按照大峪镇的规划,今年,刘何村先期种植2亩彩心白菜种苗,秋季预计将扩大至100亩左右。大峪镇制定了“191”产业发展规划,就是建设1000亩十字花科种业基地,发展高山蔬菜9000亩,实现种植业年新增产值1亿元。
既然选择了驻村,就要以真情真心面对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2021年以来,我累计争取各类资金350万元,用于刘何村“7·20”洪涝灾害重建,修桥、打井、建设幸福院及温室大棚。今年,汝州市乡村振兴资金计划投入300余万元,打造刘何村特色口感番茄种植采摘基地。
驻村近两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刘何村老百姓的质朴和厚道。当有人问我驻村一般几年轮换的时候,我没有这种概念,而是想着在刘何村多干几年,让这里的群众鼓起钱袋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驻村的故事朴实而生动、平淡而真诚,从当初的紧闭大门防备你,到热情邀请你到家做客,再到生怕你离开而一再挽留,群众对我态度的前后变化,就是我驻村最大的收获。刘何村正在发生着变化,向着好的方面慢慢变化……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淳朴、厚道的村民!驻村工作虽然很烦琐,但乐在其中,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王益民向前来考察的张晓伟研究员(中)介绍情况
▲魏小春手把手教栽苗
本栏图片均为张鸿飞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