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挽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立足本职筑牢妇女儿童权益司法保护屏障管道改造化解高层住户用水难我们都是追“锋”人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58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3-17

群众的挽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晓伟(左)讲解白菜种苗栽种要求

□汝州市民政局派驻刘何村第一书记王益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耕种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山坡上,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打造的口感番茄种植基地10个温室大棚正在建设;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建造的十字花科蔬菜育种基地,正使用滴灌设备浇灌种苗;刘何村慈善幸福互助院施工现场,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时间如白驹过隙,四季往复,冬去春来,转眼间,驻村已快两年了。

2021年8月,我被派到汝州市大峪镇刘何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之前,虽然自己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到村里开展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困难远远超出了想象。

刘何村位于汝州市大峪镇西15公里,是大峪镇14个脱贫村之一。全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共155户523人,其中脱贫户57户205人。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期间,刘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全村脱贫。但是,刘何村地处山区,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在家里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当地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加之受灾情、疫情等影响,农民收入仍不稳定。

乡村到底怎么振兴?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驻村伊始,我多次和村“两委”干部研究、探讨工作思路,并达成党建引领的共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党支部及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营造担当作为的干事环境。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村提出“强组织、兴产业、办实事、促振兴”的奋斗目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位于山区的刘何村,发展什么产业才能使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我想到了从本村走出去的王吉庆教授,他在河南农业大学任教,是河南省蔬菜栽培专家,并作为科技特派团负责人赴多个省市开展蔬菜产业科技帮扶工作。我主动和王吉庆教授取得了联系,深入交流探讨,形成了一致意见。根据革命老区大峪镇的海拔、土质、气候等特点,确定了建造温室大棚种植河南农业大学优质口感番茄品种、草莓品种,依托云堡妙境高端民宿集群发展休闲采摘、订单销售的理念。

2022年,我争取社会资金30余万元,在刘何村先期建设日光温室大棚一座、拱形大棚一座,试种的酸甜果、青春之歌、卷珠帘等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质口感番茄品种取得成功,市场价每斤15元左右仍供不应求。今年,刘何村将新建大棚10座,继续种植口感番茄、彩虹西瓜、草莓等品种,实施“合作社+公司+农户”管理模式,积极调动本村群众从传统农作物种植向高附加值果蔬种植转变。

有了王吉庆教授的牵线,我又有幸结识了张晓伟研究员。张晓伟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育种领域知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担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豫北蔬菜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站长,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育成通过国家及省审定大白菜、甘蓝等品种10多个,主持研究的成果“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利用”居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奖项6项,拥有发明专利4项。

为了把张晓伟研究员将要建设的育种基地拉来刘何村,我没少往省城跑,同时也积极向汝州市乡村振兴局汇报争取项目。2022年12月,汝州市乡村振兴局安排资金50多万元,在刘何村打了一眼540米深的“幸福井”,用水问题得以解决,张晓伟研究员实地考察后,终于同意将育种基地放在刘何村。

2月17日,张晓伟与其助手、河南省农科院的魏小春博士,和王吉庆教授一道,带着他的“宝贝种苗”来到村里直奔地头。他们脱去外套、挽起裤腿,从划线、平地、垄畦到铺设滴灌地膜、栽苗、浇水……每个环节都手把手示范讲解。“真是没想到,农业科学家到地里干农活也是行家里手!”参加种植种苗的村民说,“像这样的工作作风,俺们村里发展这产业肯定中!”

一忙起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午饭时间。快下午两点了,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保社的催促下,大家才回到村部在工作队的小餐厅里吃饭。端起一大碗手擀红薯面条,张晓伟研究员就着碗里新鲜的小油菜和蒜汁,连连夸赞:“好吃,好吃!”此时,汝州市副市长、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飞,大峪镇镇长刘景渠,也在散会后赶到了,陪着张晓伟、王吉庆、魏小春三人,一边吃着手擀红薯面条一边聊着种子基地建设,谋划怎样加快形成“北济源南大峪”十字花科高山育种基地的格局。为了表达心意,我把专门从家里带来的酒拿了出来,给张晓伟研究员敬上一杯,他接过杯子后轻轻放在桌子上说:“下午还要干活,就不喝了,心意领了。”

按照大峪镇的规划,今年,刘何村先期种植2亩彩心白菜种苗,秋季预计将扩大至100亩左右。大峪镇制定了“191”产业发展规划,就是建设1000亩十字花科种业基地,发展高山蔬菜9000亩,实现种植业年新增产值1亿元。

既然选择了驻村,就要以真情真心面对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2021年以来,我累计争取各类资金350万元,用于刘何村“7·20”洪涝灾害重建,修桥、打井、建设幸福院及温室大棚。今年,汝州市乡村振兴资金计划投入300余万元,打造刘何村特色口感番茄种植采摘基地。

驻村近两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刘何村老百姓的质朴和厚道。当有人问我驻村一般几年轮换的时候,我没有这种概念,而是想着在刘何村多干几年,让这里的群众鼓起钱袋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驻村的故事朴实而生动、平淡而真诚,从当初的紧闭大门防备你,到热情邀请你到家做客,再到生怕你离开而一再挽留,群众对我态度的前后变化,就是我驻村最大的收获。刘何村正在发生着变化,向着好的方面慢慢变化……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淳朴、厚道的村民!驻村工作虽然很烦琐,但乐在其中,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王益民向前来考察的张晓伟研究员(中)介绍情况

▲魏小春手把手教栽苗

本栏图片均为张鸿飞拍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