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谷“新”力量一业一品  助农增收番茄老产区正迎新发展新技术助力滑县番茄提档升级汝阳 山间艾草变身“金枝玉叶”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84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4-25

中原农谷“新”力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

2023年4月,河南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已满一年。

如何从中原农谷这一宏大战略中认清使命担当?又该拿出怎样的勇气和智慧,用科技创新开拓新蓝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这深刻触动着新乡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海峰,他说,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勇担重任,迎难而上。

作为中原农谷所在地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新乡市农科院将科技创新和示范转化作为发展“两翼”,奔着“三农”工作中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闯”的魄力更大,“抢”的意识更强,“拼”的勇气更足,为中原农谷建设积蓄“新”力量。

一粒种子颠覆进口麦格局

“头雁”领飞小麦育种两获大奖

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强势打破受制于国外的“魔咒”。

国产小麦做不出优质面包--这句“魔咒”曾困扰着一代代中国农业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小麦连年丰收,但生产面包粉的优质小麦却需要进口;90年代后,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市场需求更为迫切。

新乡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蒋志凯回忆说,选育能够替代进口的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

经过攻关,新乡市农科院突破关键技术,选育出的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于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品质不高、稳定性较差、产量水平较低的“卡脖子”难题,让强筋小麦不再受制于国外。

从此,全国各地的面包有了“新乡味儿”。

--国内种植面积第一的强筋小麦品种。

如今,新乡县种粮大户马有永的5000亩地只钟情新麦系列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每公斤比普通小麦高三毛钱。”马有永解释。

蒋志凯说,面团稳定时间一般超过10分钟就被认定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而新麦26可达20至50分钟,“超强筋”当之无愧,是国内首批仅有的4个优质超强筋小麦品种之一。

2021年全国种交会公布的数据:新麦26被列为全国推广面积十大品种,在强筋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全国排名第1位,在黄淮海地区累计推广面积7900多万亩。

以新麦26为首的“超级群”也不断外延:国内众多育种单位用新麦26作为骨干亲本,育成新品种18个,新品系20多个。

--连续14年的市场“宠儿”。

2023年3月26日,新乡市农科院拿到了一张令全院兴奋的证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的正是新麦26。

这是“新麦”第二次拿“大奖”,2009年,中强筋小麦品种新麦18就曾斩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通过多主体一体化推广,从新麦18开始,‘新麦’系列热度一直高涨。”杨海峰介绍,新麦26目前在国内优质强筋小麦市场影响力最大、加价最多、粮食收储加工企业订单履约率最高。

新麦26已成为中粮集团、金沙河、五得利等大型制粉企业高端面包粉生产和增筋配麦的骨干供给品种,还是全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和粮食产业化效益100多亿元。

一群人托起特色产业梦

众“新”璀璨乡村产业星火燎原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把产业振兴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依靠科技实现创新发展和内生增长。

--培优品种,高起点谋划竞争力。

产业是赛道,品种是起点。培优新品种,新乡市农科院念兹在兹。

白菜出现卖难,销路如何“破局”?“新品种来解决!”新乡市农科院白菜研究所所长原让花坦言,菜农的苦更是科研工作者心头的痛,优良的新品种,才能告别“白菜价”。

新乡大白菜多是叠抱类型,用于制作泡菜的合抱黄心类型较少,多依赖日本、韩国进口。新合128、新合220、新合221……原让花将自主研发重心向新品种转移,在获嘉县太山镇建起了“新合”白菜种植基地,与一家从事泡菜出口的公司合作,一天用量可达100吨。

--提升品质,小品种也成大产业。

“‘发酵料’没问题,收入就稳了!”天气越来越暖,辉县市冀屯镇的种菇大户王林宁心情愈发激动。此前不掌握技术,王林宁的大棚里菌袋易坏,品质没保证。

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李峰出手:发酵过程可控,发酵料营养配比更科学。“一斤料出一斤优质菇,每袋毛收入5~7元,比之前提高了一成!”王林宁说。

河南食用菌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面对广阔市场,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平菇、白灵菇等新品种60余个。

2022年11月30日,食用菌所选育的15个平菇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2023年3月7日,该团队选育的6个白灵菇新品种又一次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开创了国内一次性获得食用菌新品种权数量最多新纪录。

--树起品牌,产业链条加快延伸。

抢抓中原农谷建设机遇,向预制菜产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原材料,原阳攒足劲重塑大米品牌。

新稻18号是河南省第一个自育超级稻品种。它诞生于新乡市农科院,育种主持人是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书玉,振兴品牌他绝不缺席。

王书玉带领水稻研究所科技人员一头扎进原阳稻田,发力稻田综合种养,稻鳅、稻蛙、稻蟹共养日趋成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鳅米香”“鹭鳝香米”“水牛稻”等多个大米品牌再次叫响。

新乡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新单1号、新双1号等玉米品种为全国首创;豫棉1号、豫白菜5号、豫椒3号等为省内第一;食用菌平菇新科108填补了新乡市食用菌种植史上省审的空白……

新品种更是层出不穷。新麦58通过国家初审,超强筋小麦品种添新军;新麦60、新麦9389、新香粳1号、新稻571、新白糯018通过河南省审定……

众“新”汇聚,科技支撑中原农谷产业兴旺。

一种精神尽显大地情怀

求实创新科研成果留给农民

“求实、创新、奉献、图强”,作为农科人的精神图腾,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确保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科技特派员”推开振兴之门。

在中原农谷建设的新征程上,新乡市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乘势而上,田间地头播撒科技兴农的种子。

“管理粗放、品种杂乱、销路不畅……”去年,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新乡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马俊峰被派驻到新乡县鑫蕊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服务,一连串问题让他直皱眉头。

作为中原农谷“西区”,新乡县致力打造玉米高产潜力探索“新乡模式”,特色玉米种植发展势头强。

“到手的机遇不能放。”马俊峰将新品种新白糯018送到合作社,建起玉米新品种示范方,同时深入田间解决技术问题。

如马俊峰一样,新乡市农科院53名科技特派员不懈努力,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与乡亲们一起书写波澜壮阔的乡村巨变。

--“院乡共建”行进田间地头。

卫辉市太公镇韩窑村一直很出名,从前因为穷,如今因为南瓜。太公镇和新乡市农科院的“院乡共建”,为韩窑村农业产业带来了腾飞。

“‘新科金龙’南瓜品相好、香甜软糯,抗病抗旱,亩产超1万斤!”韩窑村党支部副书记孔令文说,南瓜从地头直接对接商超。

“因缺乏科技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严重受限。”辉县市高庄乡党委书记何公安也感慨,“院乡共建”解了乡村种养技术不精、农产品深加工及转化能力不足的“渴”。

一个新模式渐次展开。以“院乡共建”为抓手,新乡市农科院已与9个乡镇牵手“联姻”,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先行样板。

--数据彰显“科创”魅力。

设小麦、玉米、水稻、蔬菜、生物技术、食用菌等11个专业研究所、8个行管处室和1个综合试验站,新乡市农科院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前列。

先后育成小麦、玉米、水稻、蔬菜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余个,推动了农作物品种矮秆化、高产化、优质化的三次变革,累计种植面积近6亿亩,品种对提高单产贡献率达45%以上。玉米品种新单1号走出国门,被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引种。

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近1000项,种质资源近1万份;与法国、奥地利等国的100多位国外科研人员及国内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200余家科研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

以创新之“脉”,壮农业之“骨”。河南规划建设了囊括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的中原农谷,这赋予科技创新新使命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乡市农科院聚力写好农业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蓄力扬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