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虔诚之心写精品剧本一部可存可鉴的精品佳志说唱文化的守护人宜阳的桥蒜·面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0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02

蒜·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温培雅

盛夏时节,正是吃面季。无论是汤面还是捞面、焖面、热干面,都是驻马店人的“心头好”。驻马店地处淮河流域,伏牛东端,饮食上属典型的中原习俗,因此驻马店人爱吃面是有迹可循的。早食热干面、午吃捞面,晚上还要来一碗芝麻叶豆面条或是粉浆面熨帖一下肠胃。很多县区把晚上的这顿汤面雅称为“喝汤”。喝罢汤,稳稳神,这一天才算是面面俱到、不留遗憾。

吃面就离不了大蒜。蒜与面天生八字儿相合,是注定要生生世世、相依相伴的灵魂伴侣。捞面条与蒜汁是类似董永与七仙女、牛郎与织女的天作之合,热干面、烩面、刀削面、蒸面条、炒拉条也要来上两瓣新蒜。面与蒜入口,混合催化出一种更具滋味的美妙体会,在味蕾上渐次绽放,文字是难以形容其妙处的。

吃蒜,以夏季的新蒜最为美味;吃面,以手擀的捞面最为正宗。六月的新蒜,表皮柔韧、水灵润泽,蒜味清香悠远,犹如名贵香水,不呛不冲,回味绵长。捣成蒜汁、加上辣椒、放上五香、滴入香油,红白绿黄、色相诱人、其味芬芳。手擀的捞面,麦香四溢、柔韧筋道,用刚打上来的井水过一下,一根根洁白无瑕、生龙活虎。两者一见钟情、两见倾心,从此天上人间、永不分离。

把这种吃面的场景活色生香复原的是上蔡籍作家张新科。我采访过他,对他的散文《面道》至今记忆颇深。

驻马店人的聚餐,无论开场如何满桌锦绣,最后压场的主角都是一碗面。最具本土特色的就是芝麻叶豆面条、粉浆面、羊肉糊汤面、酸汤面叶、空心挂面、手擀捞面,还有“外来妹”大刀面、一根面……但是嘴刁的我久已吃不到符合心中标准的面,有时是面不对,有时是汤不对,有时是面码不对,有时是火候不对,甚至于器皿也不对。卖相太差,看着就倒胃口,更别说吃了。李笠翁《闲情偶寄》有一段话提到汤面的精髓,说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我深以为然。

在一个环境很好的店里吃过一碗样貌甚是标致的葱油面。下好的面微微泛黄,冰水镇过后,用小小的精致竹筐盛着,热乎乎的酱和葱油各用古朴素雅的小碟装好,排列精致。面是高冷的,但是酱和葱油是带着世俗温度的,冷热相遇、水乳交融,一口拌好的面下去,舌尖的每一个味蕾都在欢呼雀跃。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葱油面,没有之一,是唯一。

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但对面条的叫法却不统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饼、汤饼外,亦有称水引饼、不托、馎饦等。“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当时的面条为长条形,花样却很多,什么冷淘、温淘、素面、煎面……制面方法亦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大蒜佐餐,有的话古人吃面的口福也不亚于我们了。

再也没有比国人更懂得一碗面对心灵的治愈作用了,开心时、失意时、疲惫时、想家时--不如煮碗面给你吃吧。最好还能红袖添香,有美女用纤纤素手剥几瓣新蒜奉上。如果还能有几位情投意合的“面友”坐而论道之后,一起呼噜呼噜吃面、咔嚓咔嚓吃蒜,人生就此圆满。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