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刘天鹏
6月7日,西平县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内一处麦田,70岁的老丁站在麦田深处,炎炎烈日下,虽然戴着草帽,但汗水仍顺着他布满沟壑且黝黑的脸上滑落到脖颈,“谢老师,你再看一下,这小麦当种子合格不合格。”
农技推广研究员谢耀丽闻声向老丁走去,并随手掐下一穗小麦,放在掌心仔细揉捻,“你看,没有发芽、萌动,色泽虽然比往年深一些,但不影响品质,麦粒比较硬实,含水量在16%左右,现在收割正好,作为小麦种子没一点问题。”
老丁叫丁志发,是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表彰的300名种粮售粮大户之一。从2003年丁志发大规模承包土地搞小麦种子繁育算起,20年来,他流转土地的规模从2100亩攀升到现在的6800亩。
“自从连阴雨停那天开始,我爸就天天念叨着啥时间才能收割,一天往地里跑三四趟还嫌少。”跟着父亲种植17年小麦的丁军华说,“今年我们在4块麦田里分别繁育了4个小麦品种,都属于中晚熟、晚熟品种,今天收割的1600亩,种的是郑麦136,抗穗发芽表现很好,几乎不受前期雨水的影响。”
“深翻土地、改良土壤、选择小麦种子、麦种包衣、撒施化肥、‘一喷三防’、麦田浇水,这些环节缺一不可。”丁志发转过身认真地说,“冬小麦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雨,把小麦种好不比养孩子容易,所以我们更得科学管护、精心呵护、用心守护。”
种在地里是庄稼,收到仓库里才能变成种子,丁军华对此深信不疑。“咋保卫种子田?不仅前期所有管护工作要做到位,就连最后收割这一步也不能放松,要追求效率!”丁军华介绍,两个月前他就联系了黑龙江的专业收割团队,签了合同,保证在3天内高质高效收完6800亩种子田。
“根据今天收割过磅的情况,我大致估算一下,今年我这6800亩种子田能筛选出种子400万斤,能满足老乡们13.4万亩地播种需要。”丁志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