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
6月7日,随着气温回升,“中国小麦第一县”滑县进入收获高峰期,麦田里处处能听见收割机轰鸣。
机械化大潮中,在枣村乡的一块麦田里,传统的人工割麦场景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收获者弯着腰,不紧不慢,仔细收割的同时,还不忘把收获的麦穗打包、放上标签,整齐地码放在地头。
“这可不是一般的麦田,这是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河南滑丰种业公司董事长赵秀珍笑笑说。
100亩的麦田里,有来自全国的300个展示品种,还有300个参加区试的品种,前者为了选择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后者则是为了选育新品种。
抬眼望去,除了金黄一片,基本看不出来区别。赵秀珍沿着麦田边走边指着说:“这6行是一个品种,前面那6行是另外一个品种,一块一块,都是不一样的。”
同一块麦田里,田间管理完全相同,这就是育种人说的同等条件下。“同台竞技”下,肉眼看不出来很大区别,但不同品种其实区别很大。
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特性,并不是件容易事儿。
人工割麦子,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赵秀珍介绍说,每个品种选择两平方米进行人工收获,等脱粒后,还要进行室内考种,对小麦千粒重等各项数值进行记录、对比、测评,要保证品种不能混杂,这也是仔细打包分装的原因所在。
室外部分就更复杂了,滑丰种业科研育种中心技术人员王旭宁介绍说,从小麦播种开始,工作人员会对不同阶段的苗情、株高、病虫害等进行观察记录,用翔实的数据对小麦的各种性状做出评价。
“除了考种的两平方米外,剩余的小麦,要用小区收割机分别收获,品种既不能混杂又要全部收获,是一件挺复杂的事儿。”王旭宁说,每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要做到精准有效。
无论是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还是选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对于滑丰种业和赵秀珍来说,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优中选优,才能让老百姓种上放心的好种子。”
站在麦田里,赵秀珍透露了自家品种的数据:“这个品种今年千粒重在48克左右,赶得上常年水平,但比去年稍低。”在自主研发品种的同时,赵秀珍还注重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既开展育种工作,还联合培养育种人才。
等收获结束,农业专家在实验室忙碌的时候,这块农田里将会种上从全国征集的玉米品种,继续为牢牢抓住种子“芯片”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