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董希峰文/图
早上7时,一个头扎马尾、一身素装、打扮干练的青年女子准时出现在唐河县滨河街道王庄村村部,她就是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翟春燕。
翟春燕200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从青岛外贸进出口公司人事经理,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副总,从未想到有一天会回到农村。直到2020年,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邀请,让她回乡参加村党支部书记选举,这让她动摇了:一边是自己打拼多年待遇丰厚的企业,一边是家乡2585名父老乡亲期盼的眼神。这时她想起了曾经触动心灵的那句话: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乡,而不是为了摆脱家乡。
经过再三考虑,她毅然放下企业高管的职位,回到了家乡王庄村,与家乡父老共同通过建强支部、做大产业、整治环境、服务民生等举措,实现了从一个待遇丰厚的企业高管到扎根基层一线的“为民书记”。
“关于咱们33号棚下雨进水问题,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意见,今天把方案定下来,然后按照方案把这个事给处理了。”7:30,在王庄村委会议室,翟春燕组织村委班子、大棚施工单位和大棚租用企业商讨头一天下大雨造成的大棚进水问题。经多方面分析研判,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按照既定方案立马施工,解决大棚进水问题。
“按照刚刚参加滨河办事处会议精神,对全村厕所改造情况进行逐一摸排,对不符合标准的进行整改修复,由6名村干部及组长为主力进行摸排,并拍照留存档案……”处理完大棚进水问题,翟春燕赶往滨河办事处参加8:30的会议,散会后回到村部已是9:30。翟春燕如往常一样雷厉风行,到村部后打开笔记本,一边传达会议精神,一边安排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户摸排。
“翟书记,我们马上下高速,再有十来分钟就到了……”上午10时许,前段联系的浙江的一个投资团前来王庄村参观考察洽谈红薯深加工事宜,翟春燕带领客商一边看一边当起讲解员,把王庄村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及红薯产业等详细进行讲解,并对客商提出的顾虑一一解答,力争下一步前来王庄投资建厂。
唐河钾土资源丰富,针对这一优势,翟春燕联合周边4个乡镇成立红薯产业园联合党委抱团发展,积极推动“唐河红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又争取资金9200万元,建成了占地200亩的红薯产业科创园,并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形成了完整的红薯产业链。依托村级合作社,王庄村已建成红薯育苗大棚78座,以每亩年租金3200元的价格承包给种植户,带动附近100多名村民常年务工,实现了助农增收。2022年,王庄村收获鲜薯3000多万公斤,净利润达750万元,人均增收4000多元,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及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15:00,上级领导冒着酷暑调研“五星”支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实地察看和听讲解,大家对王庄村党支部的建设情况、乡村建设的做法和成效称赞有加。同时对这个身材瘦小、充满干劲、思路清晰的80后村党支部书记纷纷点赞。
送走调研的上级领导,已是17:00,翟春燕挺了挺身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走进办公室,研究起老村部走廊扩建的施工方案。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8:30,村部的广场上如时响起了欢快的歌曲,翟春燕知道乡亲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跳广场舞的时间到了,也是自己该回家的时间了。看着广场上乡亲们优美的舞姿,听着欢快的音乐,翟春燕心里甜丝丝的……
如今,王庄村结合实际,提出了品牌提升、产业延链等创星“六大行动”,创成了“五星”支部,助推了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河南省德孝文化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翟春燕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王庄村一系列殊荣纷至沓来,这个昔日贫瘠的西大岗,在翟春燕的带领下,实现了美丽新王庄的华丽蝶变。
王庄村,只是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事业中一朵浪花,而我有幸,在这朵浪花中筑梦前行。作为一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我是渺小的,因为我只是全国60多万村党支部书记中的一员;而我们每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又都是伟大的,正是一个又一个渺小的我们担负起了全国5亿多农村人口的安居乐业。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党旗下信念坚定的我们,誓把智慧与才干书写在家乡大地上,奋力唱响乡村沃土上的奋斗之歌!
采访结束,站在村口与翟春燕道别,翟春燕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