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向辉)6月27日,中科院调研组专家来到兰考县三义寨乡的河南广友水产养殖公司,当看到刚刚打捞出的黑鲷和美国红鱼时,不禁称赞道:“能在盐碱地里养出海鱼不容易,并且还通过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了优质高产更是不简单。”
近年来,在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的技术指导下,地处黄河滩区的河南广友水产养殖公司,通过引进耐盐碱水产新品种、熟化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综合防控疫病、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等,不仅让海鱼在黄河滩安了家,而且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河南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新乡市、开封市和商丘市的沿黄低洼地区以及黄河故道,面积约150万亩。
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如何将盐碱地进行生态化利用?我省水产科技工作者在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上不断地进行着研究和创新。
作为河南的专业水产研究机构,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盐碱水养殖及渔农综合利用研究,以期助推河南水产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形成了系列化盐碱水质改良技术;建立了适合不同盐碱水质类型养殖的鱼、虾、蟹等品种和配套养殖技术;研发出了“以菌抑碱、以藻降盐”盐碱地盐碱咸水水质调控技术和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
“我们养殖南美白对虾取得了成功,亩均效益达2万元,盐碱地变成了老百姓的聚宝盆。这要感谢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长期以来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民权县和昌水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经理李昌盾说。
民权县北关镇、庄子镇3万余亩黄河故道背河洼地,是目前我省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水产业养殖基地。近年来,该区域大力发展盐碱地渔业,通过挖塘抬田、集成盐碱水质改良调控等技术开展渔业养殖,走出一条水产养殖创新发展之路,黄河故道上的“小江南”已初具规模。
“盐碱地渔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还有很多的文章可做。”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吕军表示,将发挥好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水产养殖疫病防抗、渔业科技创新等服务,为保障水产品稳定供给、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