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小米 造就大产业三产融合发“羊”财“方寸伙场”成致富宝地河蟹“安家”陕北高原“三无村” 蝶变富裕村乡村振兴  问道榆林图片新闻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29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7-04

河蟹“安家”陕北高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与毛乌素沙漠的风沙草滩、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不同,夹在两种地貌之间的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为横山滋养出了万亩湿地。这里地势平缓,水源光照充足,温差大,是优质稻米产区,也是开陕西稻田养蟹先河的地方。

6月29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无定河旁,身穿黑色塑胶防水服的工人正在稻田排水沟里拉网“搜查”潜逃的小螃蟹。

在他身后,一畦畦水田映着天光云影,已经拔节的稻苗像一根根嫩绿的细针伸出水面,水面下,无数蟹苗恣意游动。

稻田养蟹,这个早已在全国多地成功推广的成熟生态农业模式,被移植到陕北高原并不容易。

从0到2013年的350亩,再到2022年的4万亩,横山区不仅是陕北“第一个吃螃蟹的”,还成功拓展到了全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陕北人过去不养蟹也不爱吃蟹。”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郭宏强说,因为对蟹和市场不熟悉,一开始买的蟹苗、用的技术都有点水土不服,走了不少弯路。

“2012年,我们从稻田养蟹养殖模式发源地辽宁盘锦引进了蟹苗和技术,经过摸索终于养殖成功,河蟹给水稻提供天然粪肥、除草除虫,不仅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水稻产量和品质也都有所提升。”郭宏强说,由他们组织申报的“无定河流域稻田养蟹技术研发与应用”还获评榆林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稻田养殖河蟹成功后,横山区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河蟹从大眼幼体变成扣蟹需要经过5~7次脱壳,而且扣蟹越冬后还要长一年才能达到上市规格,时间比较漫长。”郭宏强说,过去都是直接购买扣蟹育肥,一斤扣蟹2000多元,而一斤大眼幼体才四五百元。为了降低养殖户的成本,他们开始自育苗种。

在推广试验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引进的辽蟹“光合1号”品种更适合在陕北湿地生长,培育的扣蟹不仅产量高、规格整齐、越冬损失小、活力强耐运输,而且病害更少、成蟹也更大,不仅能降低本地养殖户的成本,在市场上也更受欢迎。

现在,在横山区养一批蟹可以实打实地赚到三样钱,稻米、成蟹和蟹苗钱,亩均增收2100元,全年成蟹产量20多万斤,蟹苗也远销黑龙江、山西、宁夏等地,产量60万斤以上,撬动了产业,富裕了百姓。

光是驼燕沟村,群众每年就能拿到17.5万斤大米的分红,解决300人就业需求,发放工资200万元,全村的螃蟹养殖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

“未来,我希望我们能进一步改良蟹苗品种,让它们更适合陕北湿地的气候,个头超过沿海河蟹,让横山稻蟹的招牌越来越响!”郭宏强期盼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