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小暑,伏天已至,暑日只要出门,全身大汗淋漓。我想,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冰激凌,暑热难熬,古人便心生诗意,讲究风雅避暑,趣事多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中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暑气蒸腾,试想端坐庭院中,什么也不想,啥也不看,会感觉那窗下,自有清风隐约而来,心静了,身心自然生凉。白居易还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那诗中的禅师,是避暑高人,他心房犹如禅房,让心安静,不惧暑热。
古人风雅避暑,还有曲院风荷,曲径通幽,漫步庭院小池,嗅风荷,闻茉莉花香,想象风露清愁,晚风舒惬,便一消尘暑,如居清凉洞仙。
古代消暑器具,扇子首当其冲,又名“摇风”“凉友”,起源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汉时,京城长安的能工巧匠丁缓,把7个一丈长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了一把巨大的“七轮扇”。《西京杂记》记载,这把扇子,一人运之,满堂寒战。那扇子,种类繁多,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等,后来折扇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的把玩之物。另外,古代避暑之物,还有瓷枕、凉席、竹夫人、冰块、住凉屋、碧筒饮等,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在《三辅黄图》里记载,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常在延清室消暑纳凉,以画石为床,以紫玉为盘,那清室含霜,十分凉快。到了唐代,出现“水力空调房”,称为含凉殿,在《唐语林》记载:“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知节至,赐坐石榻。阴溜沉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这种水冷建筑,不光皇帝享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见闻记》记载,天宝年间的奸臣王鉷,便在家里修了个“自雨亭”,那水从檐上飞流四注,当暑夏之时,凛若高秋,非常凉爽。
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诗云:“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这也是消夏方法,富有情趣,诗意盎然。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诗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那修建房舍,临水而居,也是消暑良法。唐代诗人王维在《竹里馆》中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王维在终南山下,建竹里馆,也为消暑美居,幽谷人家。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中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那古树参天,宁静清幽,此时饮清茗,身心清凉至极。南宋诗人陆游《六七月山中甚凉》中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乐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那山中松风时起,凉意拂人,为消暑清凉胜地。另一位南宋诗人辛弃疾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诗云:“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那消暑闲适,多有意绪,让人心驰神往。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那是宋代人的夏季夜生活,就像今人在空调间,看电视电影,喝酸梅汤,吃五花八门的小吃,实为消暑时尚。
(鲍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