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景华通讯员张海军高长军
盛夏时节,在“香菇第一村”卢氏县朱阳关镇王店村的一座座香菇大棚里,菇农们或刺孔翻袋,或喷雾降温,在劳动中憧憬着丰收的快乐。“我们一年四季无农闲,制棒养菌忙科管,内外交流强技能,秋冬收菇挣大钱。”7月23日,当问起这些年发展香菇的成效时,今年又种了7万袋的菇农胡敬伟自豪地说。
王店村是名副其实的“香菇村”,全村337户中有300户种香菇,年种植规模1300万袋,户均4万多袋;村集体有2个香菇合作社,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全县香菇交易市场建在王店村,联营香菇商户32户,全村1243人香菇产业单项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0元。
统一购料生产成本降下来
王店村地处鹳河北岸小盆地,气候温暖湿润生态好,是全国香菇主产区、花菇高产区,因此种植户数多、数量大、效益高。为保障菇农利益和产品质量,王店村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统一从湖北、陕西等地购进优质木屑、麸皮、菇袋等生产原料调配给菇农,每袋降低原料成本约0.3元,生产成本不超过2.8元,全村每年
减少生产投入约400万元。
强化管理经济效益高起来
香菇三分种七分管,技术品质是关键。以前,王店村菇农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菌种型号、生产技术参差不齐,重产量轻质量,直接影响菇品卖价和整村信誉。该村统一建设标准化香菇大棚300座,示范带动改造传统菇棚500座,推广菇腿短、菌盖大、肉质厚、花菇多的9608等中温菌种,加强菇农“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做到早备料、早制袋、长养菌、控菇量,确保晚出菇、出好菇,每袋增产0.1公斤以上,优质菇比例达85%以上、花菇率达15%以上,每袋收入较周边地区高出1.5元左右,全村年香菇单项收入9000余万元,净收入4000余万元。
建立市场产品销售活起来
王店村东通荆襄,西连秦川,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厚重。该村统一市场房屋、场地租金、门店牌匾,“两委”成员和部分党员带头筹资2000余万元,建设香菇收购冷库、购销门店21家,成立全国性食用菌交易市场,引进湖北、广东、福建等地菇商入驻联合经营,常年为菇农提供市场信息、收购本村和全县菇农干鲜菇品,订单式向全国各地线上线下发货。组织本村20多名年轻流动商贩走村串户收购菇品赚取差价,吸引上百名妇女劳动力就近在冷库、门店季节性分拣、包装菇品,在家门口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治理有效,生产生活好起来
一业兴,百业兴。王店村的香菇产业,强了集体富了村民,挺起了干群腰杆子,凝聚了党心民心,村党支部用集体经济收入改善了办公条件,硬化了背街小巷,美化亮化了道路村庄,改造了特色民居,扩建了文化广场,开办了老年食堂。王店村去年入选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创建“四星”农村党支部,今年争创“五星”农村党支部。
目前,王店村文明诚信家庭户,孝老爱亲、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越来越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家户户住楼房开轿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幸福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