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余晓建
白露节气刚过,天高气爽。走进新乡县翟坡镇兴宁村,文化广场里,跳舞、打球、散步的群众成群;精致民居旁,道路干净整洁、空中乱线不见踪影;辽阔田野间,白色大棚井然坐落,农业产业势头强劲……乡村新貌生机盎然。
从以前的“软弱涣散”村,到市级文明村,再到“五星”支部创建中成功摘得“四星”,一系列的变化,跟兴宁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不开。
如今的兴宁村,深入贯彻新乡县乡村建设中的科学化、专班化、项目化、标准化、系统化、全员化的“六化工作法”,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村兴民宁。
咋规划--
村里主导群众参与
拉起尺子,确认长度,仔细检查接缝处。傍晚时分,兴宁村村南,村监委会主任杨连周带着村民代表史世江,同施工方一起,对刚刚铺设好的路缘石进行完工验收。“得看看质量是否达标,符不符合预期效果。”从工程规划就参与其中的史世江很上心。
验收处的一旁,正是兴宁村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能看戏、能休闲、能运动。“原来规划建在村东,面积也只有如今的三分之一,征求群众意见后就换了地儿。”兴宁村党支部书记史孟起坦言,2020年新一届村“两委”刚上任时,镇里就找来了高校专家给村里做了整体规划,但去年广场开建前更改了原先的位置。
“大家伙儿太需要文化娱乐的场地了。”史孟起说,20世纪90年代由于村办企业的兴起,曾经经济基础较好的兴宁村道路、房屋规划得很超前,但缺了广场和游园,近两年群众对建广场和游园的呼声越来越高。“被村干部叫上开了好几次会。”史世江回忆,在组织多次调查民意和反复研讨后,广场由村东挪至人流量更大的村南,面积从5亩增加到15亩。
“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一镇一愿景、一村一图景、一路一景”……作为全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新乡县重规划并充分追求民意,各乡镇深挖产业资源和特色资源,量体裁衣准确定位建设模式,各村结合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村容村貌等明确建设目标,兴宁村一如既往贯彻落地。
钱哪来--
村企共建项目支持
“接任时,不仅是全县的‘老大难’,村里还有200多万元的欠账。”史孟起说,此前村内企业发展困难、村干部发生内耗,新一届村“两委”的5位成员“包袱”很重,但平均年龄只有40岁的他们,也积极寻找到了丢掉“包袱”的好出路。
出路是什么?村企共建!
“这几年村周边的民营企业势头起来了,这股力量要用上。”史孟起是村支书,也是开纸厂的企业家,主动为村里捐款捐物的他,也感染着同为兴宁人的史世功,二人的企业先后出资给村里修了路、帮着村里通了暖气等。
2022年后半年,兴宁村党支部主动联系了兴泰纸业党支部和凯丰纸业党支部,确定了三方共同联建,正逢广场改址要扩建,两家企业的党支部一同出资170万元,加上村内自筹资金,广场迅速建成落地。
村企拧成一股绳,曾经停滞不前的兴宁村成了再起生机的发展“沃土”。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乡村建设中,新乡县聚焦任务项目化,全面谋划乡村建设项目,兴宁村果断抓住了机遇。
向上争取包括乡村振兴项目、交通运输局修路项目、弱电施工项目等政府扶持资金108万元,获得了翟坡镇政府对这些项目工程的用料支持,协调企业为建设弱电施工、铺设道路、自来水施工让利48万元;村内企业继续捐赠86万元用于自来水施工项目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为项目配套出资60万元……村企合作,项目支持,多方保障为新兴宁建设保驾又护航。
如何干--
“三通一规范”补短板
为扛稳中原农谷建设重任,新乡市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污水收集“户户通”、弱电线路整治规范,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在此过程中,新乡县推动全员化参与“三通一规范”工程和乡村建设,该县将乡村建设15项重点任务全部纳入“五星”支部创建考核细则。
紧跟重点任务,兴宁村迅速行动,再向村内建设短板弱项发起集中“进攻”。
“俺年纪大了还有气管炎,要不也要搭把手。”兴宁村76岁村民杨秋云,进行弱电线路规范时,看到全村齐上阵的局面,她也觉得热血沸腾。“以前盘在空中的电线都藏在管道里了,自来水管也重新修了,真没再频繁停水了。”“三通一规范”实施的大小变化,杨秋云都看在眼里。
这与兴宁村的细心谋划分不开。为推进工程顺利推进,兴宁村成立建设专班,“两委”干部全部归纳进专班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和管理的人员。同时为节约建设成本,兴宁村建设没有集体承包,而是采取本村大工带小工的方式,节约招投标、监理、审计等各项过程性费用64万元;“亲情价”节约工费40万元;所有项目后期工程,由村里干部带头,群众参与,节约的保障性资金174万元……全村建设节约各项资金共计341万元。
业更兴--
工农互动四方合作
“重产业才能活力足。”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后,产业兴旺成了兴宁村村干部最关心的事儿,在他们眼里,要因地制宜地把村庄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农村经济的实力和农民增收的能力。
村内暖气建设无意中给出了产业破题思路。兴宁村以“本地企业+村集体+第三方公司+群众”的模式促成了集体供暖项目,群众每家每户的开户费从1.5万元降至1万元,暖气后期管理由村集体成立的公司进行整体管护,继续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带来每年10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以及5个就业岗位。
基于此,兴宁村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企业投资扶持、村集体建设管理、第三方合作让利、群众出工集资的“四方合作”的产业发展路径。史孟起带头成功引进了河南省中农种业有限公司,四方合作建设羊肚菌高效农业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提供20个就业岗位,逐步打造“一村一品”。另外,兴宁村还通过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在村西北建了配套仓储设施项目,兴宁村现在每年集体收入已有70万元。
“芦笋大棚也即将落地。”兴宁村党支部副书记史占领介绍,工农合作、四方共建探索出的是一套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长效机制,吸引了来自兰考的企业主动投资。“计划建设大棚20多座,芦笋进入盛产期前,套种香菜、菠菜以及养殖蝉蛹,一亩地一年收益至少1.5万元。”
“招工的任务要更重了,得提前联系村里能干活的。”除了担任村监委会主任,杨连周还负责村内大棚的日常管理、与企业对接,“新任务”虽然烦琐,但他的脸上却一直挂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