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仵树大通讯员黄梦梦张伟)“目前,大刘镇为农服务中心领办5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万亩,吸收农民2000余户,服务半径15公里,通过‘村社联姻’,农户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值得信赖的农资,享受耕、种、管、收、储、销等全方位服务。”近日,在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为农服务中心揭牌仪式上,该镇人大主席陈晓东介绍说。
据悉,源汇区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围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大局,聚焦“幸福源汇”建设,着力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完善“双绑”机制,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目前,源汇区在3个乡镇分别建立集体经济产业园,通过辐射带动,不断集聚产业优势,拓宽上下游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吸纳各村融合发展,培育了以马店村、蔡庄村、曹店村为中心,以桑葚、蓝莓、西瓜、火龙果、无花果等果蔬为主的休闲采摘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干河陈村“神州鸟园”、半坡朱村“红色驿站”、大陈村“陈玑故里”、陶桥村“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升级、联农带农提质扩面。
不仅如此,源汇区还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试点推行“村级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民服务中心”的共建模式,推动村级资源向乡镇靠拢整合,实行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实现以村带社、以村促社、兴村富民、村社共赢。如今,全区7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超过5万元,实现了“消薄”“提质”。
“我们整合乡村两级资源禀赋,创新实施‘镇街共建、村社共建、跨村联建’三项行动,大力推进‘育名品、创名牌、建名园’的‘三名’工程,用好用活集体经济发展‘二十条路径’,形成了区域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联动、利益联结的跨区联村发展格局,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提质增效。”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仕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