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需学通讯员乔新强)10月8日,在鲁山县马楼乡周庄村的几个生产车间内,上百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个不停,大包大包的原材料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最终变成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电子产品。
“十多年了,从最初只能做电池配件‘极耳’,到现在做出先进的整块‘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工厂从开始的二十来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号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也算是圆了我回报家乡的心愿。”今年40岁的负责人李喜洋说。
李喜洋高中毕业后到深圳一家电池厂打工,当时做的是简易的可拆卸锂电池,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熟悉了电池的生产工艺。“干这行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的工人,想到老家留守妇女和其他闲散劳动力比较多,就有了回乡办厂的想法。”李喜洋说。
2010年8月,李喜洋回到周庄后,把村里几个废弃仓库改造成了流水线生产车间,开始了自主创业路。由于他狠抓质量管理,诚实守信,工厂订单不断,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工厂已能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出400多个型号锂电池,主要供货给东南沿海的电子厂家。
“我们的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耳机、手表、电动工具、玩具、智能门锁等方面,很受市场欢迎,目前订单不断,四季不停。”李喜洋说。
除了周庄的乡亲们外,工厂也带动附近永乐、虎营、老蒋庄等村的闲散劳动力前来务工增收,其中留守妇女占到了90%以上,按计件发放工资,学徒工月收入2000元,手脚麻利的熟练工每月能拿到手6000元。
“在这里干活,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就像城里人一样,月月有工资,还能在家陪伴孩子。”在工厂上班的村民李娜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