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相瑞冯佳志李梦露
有种食物叫“扁食”,有种心理叫“眼气”……
“景色清新怡人,环境整洁有序,庭院精致典雅,万花村让俺可‘眼气’。”
10月26日,老家长垣、在北京工作的游客赵珊珊随旅行团到武陟县龙源街道万花村旅游。站在“爱上万花的土味方言”网红打卡地标前,指着上面的方言土语,赵珊珊用北京话夹杂着河南话,有板有眼地说。
一花引得万花开,万花开放幸福来。在武陟,让人“眼气”的地方可不止万花村。
在詹店镇马营村,初心菜园、文化广场、灯光球场、亲子普法园等休闲活动场所点亮村民美好幸福生活。
在嘉应观镇御坝村,黄河大堤北岸浓浓的绿荫掩映之中,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展现着独有的气质。
在乔庙镇关王庙村,每当夜幕降临,路灯亮起,鲜艳的红旗引领着酷走队迈步前行,在村里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行走在武陟乡村,一砖一瓦有乡韵,一墙一院寄乡愁,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武陟县面子里子一起抓,乡村颜值内涵得到双提升。
党建引领示范带动
抓实风貌提升,建设和美乡村,武陟高位推动,高点定位。
武陟县委书记赵红兵说,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武陟始终坚持统筹布局、示范引领、共建共治,不断探索新路径、激发新动能、再造新优势,促进乡村风貌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武陟成立了乡村风貌示范村创建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将乡村建设及风貌提升工作纳入全县27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专班,每周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进展、解决问题、加压推动。
出台《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创新实施净化、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文化和产业发展“6+1”工程。
各乡镇党委书记担任“施工队长”,亲自抓、带头干,全力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取得实效。
他们将乡村风貌示范村创建与“五星”支部创建、“百村争星百村争先”行动一体融合,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村做示范,带动小村干。”武陟县委副书记李军利介绍说,武陟设定“精品示范村”“完善提升村”“基础整治村”三类村,选取大村先行先试,按照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全域提升的创建思路,以点带面、由表及里促进全域提升。
“作为首批精品示范村,我们有底气!”马营村党支部书记秦小五说。马营村的底气,来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
马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聚力打造党建“五红”品牌,充分发挥“红云联”“红纽带”“红马甲”“红网格”“红心愿”功能作用,基层治理成效显著,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去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以“小板凳”代替“会议室”,马营村创新推出“四共”党群议事工作法,促进党群在面对面、心贴心的密切交流中共“听”、共“提”、共“议”、共“决”。
“农村要发展,稳定是关键,农村要稳定,乡村治理是重点,搞好乡村治理工作,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要过硬。”秦小五说。
产业强基富民兴村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
武陟县副县长苏瑞君说:“我们把依托产业、突出产业、振兴产业,作为乡村风貌提升的‘硬支撑’,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把产业谋划融入风貌建设中。”
各村立足资源禀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创新,延伸产业链条,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澎湃动能。
万花村运用“小景区、大商业”理念发展乡村旅游和夜间经济,依托独有文旅资源,开发文创产业,打造“三季万花、四季多彩”的美丽旅游新村,实现风貌提升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培育花卉生产基地,筹建万花博览园,每家每户的院落中都种植有花卉,“花在村中、村在花中、家家有花、花在家家”,万花村名副其实。
“我们村正在发展的花卉基地,光菊花品种就有50多个,开封菊花展好多花卉品种都来自我们村,村里种植的花卉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欧洲。”万花村党支部书记杜小晶说。
古色古香的街景、淳厚浓郁的乡韵,为万花村增添了无限魅力。今年的青龙民俗庙会,仅仅两天时间,村里就收入200万元,万花村人实实在在吃了一口“文化蛋糕”。
“大城市有的充电桩、茶道馆、瑜伽场所,俺村也有;大城市没有的青龙宫、千人舞龙、高杆龙灯,俺村也有。”今年72岁的毛文兴说。
毛文兴负责协调组织本村民俗表演队伍,毛文兴的儿子“效力”于庙会舞龙队。参与文化活动的家庭,每年都有分红。
马营村把产业发展作为强村富民第一要务,聚焦特色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形成了“东工西商南水产”的产业格局。
关王庙村是全县首家“党建金融联盟示范村”,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商行合作,流转土地200余亩,拓宽集体和群众收入渠道。
嘉应观镇中水寨村强基础促发展、兴文化旺产业、治环境美家园,从省级贫困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一家家活力迸发的商户企业,一处处繁忙运转的加工车间,一个个魅力四射的文旅项目,有力带动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貌塑形因地制宜
户主:张占应。家风家训:待人和善,为人谦和。
10月26日傍晚,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关王庙村每家每户家门口的标牌上,村民陈宝霞带着小孙子返回家中。
陈宝霞是户主张占应的媳妇,今年49岁,在县城超市上班,儿子儿媳在附近的产业集聚区上班,家里还有公公和自己的娘家父亲,一家人过的日子就像家门口“晒幸福”牌子上写的那样:子孝父贤、家和邻睦。
“你家共有7口人,但住房却只有一层,够用吗?”
“咋不够用?我们家一共9间房,以后小孙子大了单独住一间也够用。”陈宝霞说,村里都盖一层,也没必要攀比,能省十几万块钱。
放眼望去,关王庙村如同一个棋盘,全村没有一户两层小楼,全是一层的平房,像一个个方正的豆腐块整齐排布在棋盘上,纵横9条柏油路穿插其中,路面平整笔直、宽阔洁净。
在如今家家户户普遍追求两层、三层小楼的河南农村,关王庙村显得格外特别。
“我们村近40年来,村民建房只能建一层。”关王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利强说。
陈宝霞家附近的小公园旁,一汪清泉正汩汩流出,浇灌着旁边的绿地。这水是村里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好的中水,被公园绿化循环利用。公园的绿地之下原来是个垃圾场。
如今,关王庙村家家户户都可以“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不虚传。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武陟以系统观念谋划创建工作,聘请4家规划设计院,结合各村自然禀赋、文化内涵,一村一策对村庄风貌、基础设施等进行前瞻性规划、特色化设计,邀请党员干部、“五老”人员等,参与创建全过程,确保乡村建设更符实际、更得民心。
颜值要提升,源头管控是根本。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硬骨头”,武陟县创新推行“污水处理+湿地游园”管控模式,使污水处理不再难。
武陟县因地制宜开展“三园一场+”整治工程,将无人居住的空心宅院打造成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和小停车场+文化长廊、村史馆等,共整治空心宅院7220处,让沉睡的“老宅”焕发“新颜”。
如今,武陟乡村“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风貌正在加速形成。
文化铸魂凝心聚力
墙上写着“福”,路灯杆上装饰着“福”。在中水寨村,目之所及,总能看到“福”字。
利用废弃宅院改造的聚福斋里,“中原写福第一村”的牌匾格外显眼,福碗、福篮、福扇、福葫芦、福书签等以“福”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2019年,中水寨村被河南省直文联、省直书协授予‘中原写福第一村’,村里还成立了书画协会。”河南省社科联驻中水寨村第一书记李瑞芳说,下一步,将成立“福”文化研究学会,将“福”文化提升到学术研究层面。
福到村,喜盈门。村民们闲暇时挥毫泼墨,“福”文化滋润着村民心田,尊老爱幼、关爱他人、团结邻里、学习典型、争当模范在中水寨村蔚然成风。
10月23日,中水寨村举行了“暖心饺子宴”和乡村光荣榜表彰活动,嘉应观镇镇长范新亮等为24名“好媳妇”“好乡贤”等颁奖。
武陟将风貌整治与文化融合,立足各村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深入挖掘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资源,通过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入生态文化,让村庄更有文化底蕴,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承载乡愁记忆打造优质平台,夯实乡村文化发展基础。
关王庙村以关公故事、忠义村风、红色家风为主题,提炼出“忠、信、仁、义、勇”精神标签,高标准建设了忠义广场、结义园等微景观,将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还以‘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为抓手,建立幸福基金,设定幸福指标,建设幸福超市,发放幸福积分,共享幸福成果,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张利强说。
在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黄河泥埙浑厚,黄河号子嘹亮。观光游乐,搭建帐篷,劳动体验,饲喂羊驼……参加研学体验的学生兴致勃勃。御坝村用黄河文化为村庄风貌添彩,新建黄河泥埙工作室、黄河书画展室等,实现文化铸魂和旅游富民双提升。
在万花村,修筑了平平安安路、事事如意路;在关王庙村,建起了朝阳街、福寿街、吉祥街;在马营村,5条南北主街被赋予崭新文化内涵:支部过硬“同心路”、产业兴旺“振兴路”、生态宜居“田园路”、平安法治“永安路”、文明幸福“尚德路”。
一条路连着一条路,一座房依着一座房,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颗心牵动一颗心。条条道路,寄寓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指引着村民凝心聚力,奋勇向前。
奔走在乡村振兴赛道上,武陟干部群众步调一致,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