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红立通讯员吴会菊梁玉川
又到一年秋收时,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的千亩稻田里一片金黄,旱稻颗粒饱满,微风吹拂稻浪,散发出阵阵清香,随着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该村的旱稻迎来了收割季。
东保村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试种旱稻。2018年,东保村党支部书记丁建胜在村集体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上,着手规模种植,在东保村发展栽培旱稻。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实施“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盘活撂荒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旱稻种植,积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东保村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多方关注,汝阳县委、县政府和县委统战部等部门把旱稻种植上升到“同心圆,共发展”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协调解决旱稻种植中的问题和困难。该村土地流转后,解决了农村土地经营中的个人经营运营成本高、收益低、土地撂荒严重等问题,也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流转后的土地由村里合作社经营,不仅保障了每亩土地700斤小麦的补偿,村民还能拿到集体分红,同时参与生产经营的村民还能拿到薪金。
东保村党支部从提高旱稻品质、产量和村民收入出发,高标准入手,集体化管理。与省农科院联系,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保障旱稻品种优势、种植合理、管理科学;将村里牛场一千多头牛的粪便做成的有机肥施入稻田,助力生长;注册了“三屯独稻”商标,在村里建起了分拣车间,把优质稻米推向市场。
“我们种植的是东北旱香3号,6月播种,这个品种的旱稻抗旱性强、米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能给村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东保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常战国介绍说,今年东保村种植旱稻1000亩,亩产达900斤,可实现增收450余万元。
由于旱稻的成功种植,东保村以“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为媒,以旱稻农业田园综合体为介,成功举办稻田音乐节,先后接待游人10万人次,综合收入180余万元。2021年东保村集体收入达300余万元,2022年集体收入达400余万元。今年“十一”假期,东保村在千亩稻田里新建了“小花菇乐园”“小黄牛萌宠园”“草坪营地”等基础设施,新增升空热气球、观光小火车、观光自行车、美食小吃车等项目。
项目所有收入通过扫二维码进入东保村实业公司账户,每个项目独立核算,村民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入股,根据入股股东会约定的比例分红,分红收入即时到账。入股村民通过手机端就可以查看入股项目每笔的收入。目前已有3名乡村合伙人参与,47位村民入股,入股总金额达43.6万元。“十一”假期结束,村集体净收入达6万余元。
翻滚的稻浪,优美的音乐,文旅的融入,东保村将进一步夯实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旱稻、油菜轮作种植模式,打造特色农业种植带,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因地制宜闯出富民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