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也纷纷重拳出击,全国各地捷报频传,打击电诈工作成效凸显。笔者就西平县检察院2020年以来办理的“电诈”类案件进行分析,发现此类犯罪早已将触角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严重危及农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暴露出来的“打、防、控、宣”等配套治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现状分析
2020年以来,西平县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的“电诈”类案件200余件,罪名涉及(电信)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其中,涉农村“电诈”类案件占比高达52.26%,农村地区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该类犯罪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受害群体多为留守妇女、老人;二是涉诈人员多为无业、务工青年;三是受理案件多为“帮信”“掩隐”罪;四是被骗财物多半不能追赃挽损。究其原因应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村法律意识淡薄,防骗识诈能力较低;二是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司法打击力度不够;三是宣传模式相对固化,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四是关联部门协调不够,打击合力有待加强。
二、对策建议
一要精准有效适用法律,严厉打击“电诈”犯罪。要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根据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实际危害等情节依法确定罪名和量刑。要严格把握主观明知,精准适用司法解释关于六种推定“明知”情形的适用。要坚持突出重点和精准打击,对于仅单次向单人出售一张银行卡,且并未获取高额报酬的情形,应当审慎、谦抑处理。
二要积极引导侦查取证,切实扛起办案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捕诉一体化办案优势,适时指派检察官提前介入案件,引导侦查机关调查取证。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环节,也要根据案情及时引导侦查机关固定证据、查深查透案情,必要时开展自行补充侦查,确保案件质效。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筑牢农村反诈“防线”。线下深入开展反诈宣传进农村、进家庭、进集市、进校园等普法宣传活动,尤其是对重点家庭、重点人群做好法治宣教,实现普法宣传面对面、零距离。线上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推送反诈案例、知识和视频,建立全方位、广覆盖、无死角的反诈宣传体系。
四要畅通工作机制,形成“电诈”打击合力。银行、运营商应当及时堵塞管理漏洞,从源头封死“两卡”问题;网络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网上交易内容的监管和严格审核,阻断犯罪路径;司法部门应当及时打击惩治犯罪,形成强劲震慑力。各反诈联席办成员单位应当高效联动、齐抓共管,真正形成信息共享、研判会商的局面。
(范巍巍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