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段宝生通讯员王世冰李振涛程颖)全长500米左右的西苑小区街巷,位于清丰县城关镇政通大道西侧。这条路虽短,却分布着西关村、西后街村、程园村、烟草局家属院、粮管所家属院,共有居民1430户6000余人。
“一直以来,这里既有村民又有小区居民,既有商户又有租户,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强,加上长期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导致道路破损、线路杂乱、低洼积水等问题突出,难以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在此住了20多年的杨群增老人说。
今年9月以来,为改善西苑小区群众居住环境,清丰县投资40余万元,重修道路500余米、铺设马路砖800余平方米、粉刷墙面3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整治线路600余米,对街巷进行了全方位提升。
曾经脏乱差的背街小巷经过治理后,成了周边的精品胡同。但怎样才能保住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将一时之功变为长久之计?对此,清丰县创新推出“街巷长制”,并将城关镇作为全县首个试点,坚持“一街(巷)一长、条块结合、群众参与”原则,通过街巷长精耕细作、快速反应,促进基层长效长治。
58岁的西后街村村民卢付民,就是西苑小区街巷的街巷长,他的电话被公布在街巷入口处的公示牌上。上任之后,卢付民时常在西苑小区街巷巡视,随手揭下墙体及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摆齐街边的自行车、电动车,一旦发现乱扔垃圾、沿街晾挂衣物等问题,还会入户劝导协调。
“当了街巷长之后,我经常给孙子孙女以及乡亲们说,顺手捡垃圾一点儿不丢人!”卢付民说,以前居民们看到问题不愿管、懒得管,现在不仅自己不制造问题,还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并且带动家人、邻居共同维护街巷环境秩序。
按照管理要求,街巷长每周要开展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然而,如果没有“长牙齿”的硬措施、组合拳,仅凭街巷长一人之力,环境治理成果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对此,城关镇制订出台“街巷长制”工作实施方案,以西苑小区街巷、衙前街等5条街巷为试点,谋划在镇辖区内所有城中村、三无小区、家属院所属街巷推行“街巷长制”,搭建“总街巷长-街长-巷长”三级管理架构,即城关镇设总街巷长,由镇长担任;各管区设街长,由管区分管日常工作的科级干部担任;下设若干巷长,从辖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中选出。
在此基础上,清丰县坚持“属地负责、层级联动,齐抓共管、责任到人”的处置原则,建立完善“巡查-登记-上报-办结-反馈”闭环处置机制,充分调动基层综合治理力量,推动街巷问题快速发现解决。
具体来看,街巷长要掌握所负责街巷的四至范围、环境现状、人口情况、经营业态、商户信息等基本情况,熟悉街巷区域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综合执法力量,知晓街巷内各类工作存在问题及整治进度。同时,要对街巷区域发生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群众求助等各类问题负责。对于简单问题,分级分类快速处置;对于复杂问题,及时上报总街巷长,由总街巷长与相关部门对接协调,实现困难问题“对点销号”。
目前,西苑小区街巷、衙前街等5条街道街巷长已正式投入工作,累计清理社区垃圾10余吨、调解邻里矛盾20余起、解决群众反映问题40余件,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