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
寒冬时节,傲雪盛开的蜡梅花、已枯萎的玫瑰花,在一番提炼下,留住芳香;万木成林、林成园,美丽的花木变身生态美景……
12月4日,本报“乡村行看振兴”报道组走进鄢陵县,副主编李桂云就当地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采访了鄢陵县委书记李亚强。
李桂云:花木产业是鄢陵县一张亮丽的名片,响彻全国的“花都”鄢陵,美在哪里?
李亚强:鄢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花木种植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当地花木培植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目前,鄢陵县花木种植面积约52万亩,2400多个品种,花木相关专业村122个,专业户、重点户1.1万户,从业人员21万人,注册登记各级各类花木企业、合作社等1572家。目前,鄢陵县建成金地园艺场、乔磊园林、冬景园林等花木精品园11家,产品销售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产值达130亿元,花木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38万元,是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和全国最大的花木销售集散地。
以花为媒,历经二十多年发展,花博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集花木产品交易、生产技术交流、经营理念探索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盛会,成为鄢陵人民献给全世界的一张熠熠生辉的“生态名片”,为促进全国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李桂云:回头看,鄢陵县花木产业优势突出,面向未来,产业升级正当时。目前,鄢陵县花木产业转型升级难点、痛点在哪儿?
李亚强:近年来,鄢陵县花木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从外部来看,随着近年来耕地“两非”整治的深入实施,加之房地产深度调控、清苗恐慌性抛售冲击、全国范围市政绿化市场萎缩等因素叠加,导致花木价格及销量下跌严重、部分花农信心受挫。
就产业发展水平而言,散户花农种植仍占较大比重,多以传统“种树”为主,绿化类苗木多,观赏性花卉品种少,地栽苗多、容器苗少,园艺资材配套生产企业缺位,盆景盆花、造型树、切枝切花发展跟不上市场变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有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品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亟待加速。
李桂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把花卉苗木这篇文章做大做强,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鄢陵县擦亮“招牌”的关键举措。鄢陵县有哪些经验?
李亚强:面向未来,鄢陵县花木产业不单单追求速度、数量,更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鄢陵积极推进花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加大科技研发创新,促进花木产业提档升级,让“政产学研用”联动发展,从卖花木向卖风景、卖生态转变,实现从绿色林海到林海花田融合辉映的惊艳蜕变,从“花乡花都”到休闲天堂、养生福地的根本转换。
通过推动从种花木、卖花木向造生态、卖生态的转型,鄢陵县实现了“花木+会展”“花木+旅游”“花木+康养”的多业态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先后建成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30多个特色景点,年旅游综合收入稳定在30亿元左右,获得“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称号。
立足康养产业发展定位,深入对接“郑许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生态、区位、文化和长寿之乡等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中原一流的“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先后两次举办“鄢陵国际康养峰会”,打响了康养品牌。
以组织化手段推动花木产业市场化转型,是鄢陵县为产业升级开出的一剂“良方”,鄢陵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规划编制《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2023-2030)》,围绕花木产业,聚焦打造11条完整产业链,凝聚市、县、镇、村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建强工作专班,重规划、强科技、育龙头、厚支撑,探索出了一条鄢陵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在培育龙头企业过程中,鄢陵县成立产业转型发展基金,同时强化科技赋能,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全面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谋划建设产业学院、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转化平台,不断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水平。
未来,鄢陵县将始终置身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瞄准市场,加快产业升级、产品提质、产能提效,为全县花木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持续做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