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种好“一棵树”平桥区成立全省首家村级“台胞台属之家”龙年生肖邮票发行“五经普”全覆盖图片新闻书信为媒 豫湘两地孩子交朋友关爱失依儿童 十年助学成才西瓜“嫁”南瓜 结出甜蜜“果”“随手拍”小程序上线“青蓝接力”赋能经济拔节向上村级文化广场点亮乡村新生活农家书屋助力乡村“全民阅读”帮客户追回被骗资金1.1万元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56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1-08

为乡村振兴种好“一棵树”

淅川县寺湾镇重塑“中原桑蚕第一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申东程晓霞

“桑叶是个宝,霜打的桑叶是神仙草!”因霜降后天气寒冷,桑叶叶片厚实,药用价值更高。眼下,在淅川县寺湾镇高湾村的桑叶加工厂内,农户们正忙着将一片片霜桑叶加工、烘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寺湾镇几乎家家栽桑、户户养蚕,当地百姓建房的“第一桶金”大都来自种桑养蚕,全镇桑树种植面积高达2.8万亩,湖桑树“挤河滩、占四边、入庭院、上荒山”,万亩桑田一望无际。

但随着国际市场蚕茧价格连年走低,寺湾的蚕桑产业也不复往日荣光。“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还不够成本。”村民们开始挖桑砍树、外出打工,桑树种植面积锐减,时任寺湾镇桑蚕站技术员的王志峰焦急又无奈。

转机出现在2018年,随着中医健康和中药材市场的持续火热,药食同源的桑产业再度进入寺湾人的视野。

“桑叶、桑枝、桑果都可入药,还能做成桑叶茶、桑叶菜等养生食品,再加上寺湾镇的气候十分适宜桑树生长,群众都有种桑养蚕的经验!”这让寺湾镇党委书记何丽看到重拾“中原桑蚕第一镇”品牌、让一棵树撑起寺湾生态转型大发展的希望。

“以打造特色优质产品为方向,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连接,形成‘企业+农户’利益共同体,规划三年内在全镇带动发展1.5万亩的湖桑产业,将寺湾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何丽信心满满。

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全面吹响,淅川县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领,结合产业发展、文明宜居、社会治理“红旗”争创,创新推行“星旗同创”,提出“争旗一面重奖百万”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寺湾镇也迎来了“弯道超车”的好时机。自2018年至今,寺湾镇持续从浙江桐乡购苗,奋力恢复万亩桑树种植基地。

“我们出台桑产业扶持政策,由政府统一购苗、群众缴纳桑苗款,验收合格后再将购苗款以奖代补返还给村民。同时,通过设置保底收购价、开展产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培育龙头合作社等方式不断扶强壮大桑产业。”寺湾镇二级主任科员高宏杰说。

“只管种好树、摘好叶,收购商直接到家门口,称重结现钱!”孙家铺村村民周金虎笑着说,“一亩可产4000斤湿桑叶,一斤能卖8毛左右,一年轻松收入两万多元。”

目前,寺湾镇湖桑产业规模达6000余亩,产值1800余万元,拥有10余家中药材收购、加工点,带动900余户群众就业,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与此同时,桑尖菜、桑叶茶、桑果酒等农副产品也陆续上市,一批文旅农融合发展的致富产业正不断拓展着群众的增收渠道。

在上街村,乡亲们把桑叶研磨成粉,掺上面粉轧成绿色桑叶面。“上个月刚加工出来的20吨桑叶面,还没包装好,就在朋友圈上被外地客商包圆儿了。”村民张平平欣喜地说。

大华山村2023年不仅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果桑采摘节,还把桑葚酿成美酒,远销省内外……采摘节当天,丹江两岸宾朋都慕名赶到大华山村,村党支部书记胡足坤忙得没顾上吃午饭,高兴地说:“乡亲真是尝到甜头啦。”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