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香浓浓笑声飞图片新闻乡贤返乡办企业假花出口赚外汇乡村闲置地蝶变“后花园”邓州市路庄村干群齐心扮靓家园小微企业拔节生长文明新风入人心创办集体老年饭庄点亮“文明幸福星”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5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1-08

“中国香菇第一村”见闻--

菇香浓浓笑声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刘景华通讯员张海军高长军

省道328线穿过村庄,路北是居民区,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简易的香菇棚;路南是数百亩的鹳河滩地,布满鳞次栉比的标准化香菇大棚。村头,横跨省道的标牌格外注目--“中国香菇第一村”。

这就是卢氏县朱阳关镇王店村,全村300多户1250人,年种香菇1200万棒。村里的香菇市场每天交易量达200余吨,是豫西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

2024年元旦假期,漫步村道,到处是村民采摘香菇、烘炕香菇、晾晒香菇、分级包装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菇香。

来到村西头公路边的振兴香菇联合社,宽敞的大院里停着10多辆冷链物流车,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装车外运香菇。

3个大型车间,分别是初选车间、分级车间和包装车间。随机走进初选车间,三四十名妇女正在娴熟地剪着香菇腿。“我们是计件工资,剪一筐香菇2.5元。”50多岁的胡会展一边跟记者搭话,一边不停忙着手中的活儿。“家家种香菇,每棒净挣3元,哪一户不得收入十来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李帅民的话引来一阵阵欢笑。

分级车间里,五六十个人正在忙着挑拣香菇,以女工居多,俩人一组,把剪过菇腿的香菇根据大小、形状、色泽、花纹分成各种等级。30多岁的祝会娟家里种着香菇,趁着空闲也来挣点外快。“谁不是这样呢?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效益。”李帅民说。

“白天人都忙着其他活儿,装箱都是晚上加班干。”李帅民说。包装车间外边棚下堆满了出口韩国的专用包装纸箱,箱子上用中、韩两种文字印着“朱阳雄关、水甜菇鲜”的字样和图画。2023年10月17日,王店村引进浙江一家大型香菇出口企业在村里落户,现在已向韩国出口香菇800余吨。

王店村香菇产业越做越大,镇政府在村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振兴香菇联合社,联合社2023年新建标准化香菇大棚320座,新建了一座千吨冷库,服务全镇90%的香菇种植户。

“不但村里没有闲人,全镇也没有闲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全镇常住人口由上次普查的16975人增加到现在的18828人,产业发展起来了,人口回流了。乡村人多产业好,就能实现振兴。”朱阳关镇党委书记孙新文说,2022年,朱阳关镇被授予“全省返乡创业示范乡镇”称号,在王店村的带动下,全镇年种植香菇5800万棒,产值5亿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产地和集散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