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景华通讯员张海军
山路千回百转,到处茫茫林海,虽是冬季,连绵不绝的松林仍是绿意盎然。
记者驱车赶往国有卢氏林场草房管护区,更觉卢氏山之高、林之密。卢氏县平均海拔1221米,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全省第一林业大县。国有卢氏林场草房管护区办公地点位于东明镇峰云村草房自然村的崤山顶上。在这里,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三门峡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市第十一届道德模范、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该管护区主任、护林员苏晓江,听他讲述32年护林人生。
扎根崤山之巅耐得住寂寞
“现在条件好了,办公区盖起了砖混结构平房,有水有电有手机信号,还有伙房。”今年49岁的苏晓江,身穿红色护林服,刚骑着摩托车一路风尘回到管护区院内,就对记者感慨现在工作条件的“优越”。
苏晓江自小学习成绩优异,1991年12月,正在卢氏县一高上学的苏晓江因为家贫辍学,他从学校宿舍背起铺盖翻山越岭15公里跑到国有卢氏林场草房管护区,在一小间门窗透风的土坯房住了下来,中断了大学梦、当上了护林员。
刚到林场不久,一天夜里突发山火,当年16岁的苏晓江深受“扑火英雄”赖宁事迹影响,一马当先、冲锋在前。至天快亮,火被扑灭了,苏晓江头发、衣服被烧焦,脸、手被烟熏得乌黑。
光阴荏苒,苏晓江一干就是32年,青丝染霜换来大山染绿。国有卢氏林场黄河流域4个管护区:草房、塔子山、石大山、柏坡,他干了一个遍。他先后参加上百次火情、火警战斗,总是奋不顾身、英勇战斗。巡山多为徒步,走遍管护区需要3天左右,巡山中他手持木棍、腰别砍刀,既能在枝杈藤蔓中开路,还能防止野兽和蛇的袭击。攀岩过沟、踏冰卧雪,饿了吃块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有时还需要到村民家借宿。山间天气多变、林间湿滑,他经常摔倒跌伤、刮破衣服,至于风吹雨淋、蜂蜇虫咬,更是习以为常。
“护林,工作辛苦倒没啥,最难的是长年寂寞。”苏晓江说,“原始森林,没有人烟,有时跑一两天见不到一个人。”一位亲戚先后给他买过两个收音机,但是大山深处信号缥缈,偶尔收听到广播节目,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研究世界难题耐得住艰辛
中华松针蚧是松树的主要虫害,一度疯狂蔓延,是影响油松、马尾松生长的世界性难题。2007年年初,河南省林业局决定由三门峡、洛阳两地林业部门联合进行防治研究,选定国有卢氏林场塔子山管护区作为三个实地防治点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防治点,需要一名护林员坚持三年时间喷药、观测、记录。苏晓江因此调往塔子山管护区,成为19名课题组成员之一。
塔子山孤峰傲立,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苏晓江按要求确定了5个样本区,每个样本区选定10棵松树,每棵松树选定东、南、西、北4根树枝进行研究,每三天分别采用喷药、喷烟雾剂等方式进行对比防治,然后逐一观测中华松针蚧的数量变化。他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白天喷药观测,夜间对比分析,用心用情用力投入这项工作,记录的稿纸就装了一大包,后被课题组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三年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苏晓江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证书,为第17主要完成人。
苏晓江没有高中毕业证,他自学取得了中专学历,后又通过护林工高级技师考试,2017年入选三门峡“优秀高技能人才”。
点亮心中明灯耐得住清贫
2000年以前,林场自负盈亏、经营困难,工资只发100多元。林场给职工另外两条选择:离岗下海、分地务农。苏晓江难以割舍爱林护林情节,决定留下坚守。2002年结婚后,苏晓江就住在林场办公楼的地下室里,此后一家三口在12平方米、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生活了16年。直到孩子即将高中毕业,苏晓江才贷了一部分款在县城买了一套小房子。
苏晓江的爱人没有工作,常年在超市、酒店打工,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寄宿制学校读书,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2017年他被确定为草房管护区主任后,常常天不亮就去菜市场批发包菜、土豆等耐储存蔬菜,为的是低价办好职工伙食。为方便护林,在林场配备专用摩托车前,他省吃俭用先后买了两辆二手摩托车,他用的是亲友淘汰下来的手机。可是,尽管如此,他还时常接济比他更困难的亲戚、同事。疫情防控中,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管护区所在村捐款200元,还帮助购买防疫物资。“苏晓江是一个热心人,别人有事,他总是跑前跑后帮忙,待人热情朴实,就像是一盏明灯、一个小太阳,照亮温暖大家的工作生活。”采访时,周围的同事、村民对苏晓江赞不绝口。
苏晓江多次被评为卢氏县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他还被树为先进典型,宣讲自己的事迹。他的微信名是“知足常乐”,他说,尽职尽责是应该做的,心怀感恩,才能影响他人,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