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涛孙好闯
1月28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前,“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开启,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走上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来自“三农”领域的代表围绕“五星”支部创建、农业科技创新等主题回答记者提问,讲述中原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就。
“五星”照亮乡村梦想
“大家看我手里这张照片,是村里群众通过培训学习技术,用秸秆编织出来的第一件手工作品。”省人大代表、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党支部书记张庭莲说。
南雷村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曾经是一个矛盾多、信访多、债务多的“三多”落后村,如今已蝶变为党建红旗村和旅游特色村。
“我们是第一批被评为河南省‘五星’支部的。”张庭莲说,“在争创‘五星’支部过程中,南雷村主要打好了产业、人才和组织这‘三张牌’。”
打好特色产业牌。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双绑机制,引导群众由过去零散单一种植向“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转变,南雷村焕然一新。短短几年时间,南雷村的企业从一家增加到十几家,村集体固定资产从100多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
打好人才建功牌。“人才是创‘星’的驾驶员。”张庭莲说,村集体通过成立劳务合作社,培育“田秀才”“土专家”,提供创业用工用地、政策咨询等服务,先后有10余人回村创业,为村庄建设增添了活力。
打好组织引领牌。为激活创星内生动力,南雷村组织发动全村党员,进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落实党员联户机制,引导党员参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新征程上,南雷人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唱响乡村振兴的大旋律。”张庭莲说。
跨界创新助力中原农谷建设
省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新现场举起一个二维码,用微信扫一扫,就可以看到红薯粉条这款农产品的溯源信息。
“河南正在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队’,我们与中原农谷实现了首次跨界合作,其中一个成果是‘神奇的源农码’。”李新说。
“源农码”是运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赋予每一个农产品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李新介绍,科研人员为中原农谷量身定制了“数智大脑”管理平台,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一物一码,一扫即知。
“中原农谷作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区,为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作用,我们通过跨界创新把智慧灯杆从城市搬到农田,赋予它新的使命。”李新说,一是运用物联网技术统一采集数据,实现互联互通;二是集成计算、通信、监控和无人机停靠等新功能;三是连接中原农谷“数智大脑”管理平台。
“农田智慧灯杆”成本低、占地少,只需20根就可以覆盖一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持续高产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建议政府统筹谋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制度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李新表示。
“三茶统筹”振兴乡村
“先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今年10月,‘国际红茶研讨会’将在桐柏举行,这也是首次在河南举行。”省人大代表、河南茶祖印象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成植说,通过践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河南茶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桐柏县是全国知名茶乡,但是黄成植发现,原来这里只采一季春茶,茶农每亩收入不到4000元,想真正做好茶产业,需要政府、茶企、茶商、茶农共同努力。
“所以,去年我联合14位来自茶行业一线的人大代表,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三茶统筹’人大代表联络站,吸纳了3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进站。我们广泛听取茶农、茶企、茶商的意见,集大家的智慧、共享成功经验。”黄成植还聘请了国内权威的茶叶专家,对桐柏红茶进行工艺创新,从以前的一季茶变成现在的三季茶,直接让千家万户的茶农一年增收上万元。
“不仅要踏实做好茶产业,更要注重茶文化的传播和延续。”黄成植说,桐柏正在快速建设占地4000亩的茶祖文化产业园,延长茶产业链,目前已带动全县15个乡镇、114个村、万人从事茶产业。
黄成植说,下一步,要把桐柏打造成中国“三茶统筹”示范县,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