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王牌闪亮培育新质生产力力促小麦单产提升图片新闻“通”往民心颜值有“范”图片新闻倒计时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01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3-15

“通”往民心颜值有“范”

新乡市“三通一规范”托起和美乡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马丙宇于涛

“自来水通到家,骑电动车出门走水泥路,就连以前电线乱扯拉的状况也一去不复返了。”

“‘三通一规范’成为我们幸福生活的新起点,不断补齐了乡村建设短板,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更有底气了。”铺设长廊地砖、装上亮化灯带、抓紧农家乐建设……3月13日,站在村里的池塘喷泉旁,获嘉县位庄乡后渔池村党支部书记李瑞全正一项项介绍村内的下步工作。

临近中午,前来休闲观光、考察学习的外地人络绎不绝。村民徐方怡趁着村里的快速发展,在外当了十几年厨师的他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旺季时四个包厢不够坐,院子里还得摆几桌。

“脏乱差”变身“绿富美”,发生“颠覆性”转变的后渔池村得益于新乡市试点推进的农村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和弱电线路整治规范的“三通一规范”工程建设。

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新乡市着眼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坚持村内村外一体规划,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变被动为主动,变招标为奖补,变独资为众筹,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乡村建设路子。

行走在牧野大地乡村,一个个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呈现。

完善基础设施小资金撬动大民生

农村既是生活空间,也是生产空间。推进乡村建设,既要出行便捷、生活便利,又要服务提质、环境优美;既要让农民群众满意,又要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建设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新乡市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资金整合一点、财政奖补一点、企业让利一点、集体出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七个一点”模式,实现了“财政能承受、集体能增收、群众得实惠、模式可复制”的效果。

“落地慢,但走得稳。多年的断头路和道路坑洼全部被解决,简直换了个模样。”李瑞全说,“利用这个模式,我们村集体只出资20余万元,便干成了原本需要投入数百万元的大工程。”

作为新乡市重要的农业县,获嘉县存在地方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均衡,乡村规划设计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标准不一、投资来源单一等现象,在乡村建设中唯有思维变革才能迎来蜕变。

“全县11个乡镇200多个村庄,要建设村内道路‘户户通’约553公里、污水管网‘户户通’约1349公里、自来水‘户户通’57个村,规整弱电干线光缆约3966公里。完成如此庞大的体量、繁重的任务,没有10多亿元是难以实现的。”获嘉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怎么干?获嘉县发力模式创新。在原材料供应方面,获嘉县采用集采集供方式,仅此一项就能节约数千万元;各试点村庄不仅集体出资和筹措,还广泛发动企业家、致富能手、乡贤能人以及公益机构捐资捐物,这样又增加了5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

强调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统筹推进,新乡市坚持村内村外一体规划设计、同步发展。

“我们全镇28个村,去年实施了11个村。”平原示范区师寨镇党委书记张春雷说,“路庄村用这种模式撬动各类资金投入360万元,节约资金175万元,建成道路4.7公里、铺设污水管网11公里、弱电规范12公里,污水处理站已经建成,完成全村‘三通一规范’建设。”

汇聚多方力量新模式办成大实事

这两年,新乡市的很多乡村有个新变化:参与村里事务的村民越来越多。

在工程建设中,新乡市坚持政府主导、平台运作、社会投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通过政府集采集供和市场询价统一采购建设物资,同时将适合村集体与农民建设的工程交由村集体与农民组织施工,实现了从“政府干、农民看”到“政府帮、农民干”的转变。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大家一起干。”卫辉市孙杏村镇杨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张俊庆说,“小到路灯维修,大到道路硬化、整治残垣断壁等,都是议事内容,得到了很好解决。”

政府的付出,群众看得到、记在心,行动上更是主动起来了,“县级出料、乡镇组织、村级实施、群众参与、政府奖补”的“卫辉模式”不断在全市推广。

“大家投工投劳,甚至把自己家的钩机、顶管机都捐献出来了。”卫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工程速度也体现在后渔池村。仅用四个月时间,后渔池就完成了自来水、雨污分离、天然气管网建设,实现了公路户户通,弱电线路全部规范,还修建了音乐喷泉、村史馆、农耕园等。

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村民冯四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有人人出力,人人才会受益。”作为村里的网格员,他负责管理维护村里新建的污水处理站,每天一有时间就去检查,瞧瞧机器运转是否正常、处理药剂够不够用,这种精神也带动不少村民自愿加入项目建设。

不断吸引各类农村人才共同进行家乡建设,在新乡县,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之路。曾经的普通村,在乡土人才改造运营下,成为精致考究的民俗村;在村庄规划编制、矛盾纠纷中,“乡贤”“乡村工匠”建言献策。

大召营镇建设新时代广场,打造“两园两馆一故居一景观街”,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古固寨镇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打造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区;朗公庙镇加紧谋划大型商业综合体、康养医疗项目,扮靓市区南大门……

勇于变革思维,新乡用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来解决乡村建设难题,系统谋划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

注重共建共享新乡村走出新路子

“村里和电视里演的新农村一模一样。”八十多岁的新乡县翟坡镇焦田庄村村民梁秀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通一规范”助力村内“脱胎换骨”,有钱干、有人干的问题已经解决,在“如何管”的问题上新乡市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通过将后期运维管护职责移交给乡村两级,新乡市采用党员责任区、街巷长制、文明户评选等方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建设。

同时,依托全市综治网格化信息平台,新乡市构建形成“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管理体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效破解“三通一规范”中的难点、堵点。

查看电线是否胡拉乱扯、进行道路除尘作业、浇灌路边绿植……卫辉市孙杏村镇杨大屯村网格员闻均民在村里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除本职工作外,他还会主动承担一些村里设施的管理,“身为党员,咱得起表率作用。”

村民范清贵看到闻均民每天忙得在村里闲不下来,也自愿加入村庄设施管护中,为村民提供志愿服务。“管护好,大家才能用得更舒心、更方便,村里漂亮,大家也看着高兴。”范清贵说。

村变美,业更兴。新乡“三通一规范”工程,正在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乡村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好环境催生新业态,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持续探索财政资金引导、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路径,为全省乡村建设贡献了更多新乡方案。”新乡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在长垣市赵堤镇后小渠村,全域旅游快速发展,通过“军旅小镇”“营地之乡”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ip+”赋能区域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农旅文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新业态;在获嘉县位庄乡后渔池村,规划的游览线路,要把村里的各个游园连起来,打造特色乡村游,为迎接更多游客打下基础……

“因为基础设施的升级,地里埋的废电线没了,土地更平坦了,我在这流转2000多亩大豆田,现在我们种的大豆,一部分作为种子销售,另外一部分要进行深加工,帮助村民增收。”站在新乡县翟坡镇焦田庄村大豆田边,当地合作社负责人朱红雨说。

如今,长垣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卫辉市、新乡县成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新乡市正渐次呈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