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大部分农户并不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第二是小区域高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产量差问题,像我省很多县的小麦平均单产已经突破500公斤,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豫北小麦单产高于豫南,更高于豫西山区,全省各地发展不均衡。”李向东分析说,“第三是如何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的问题,包括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10%~30%之间,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减少因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对单产提升也非常重要。”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要实现从品种到技术的有效集成、推广和应用。这也是为何我国、我省都将粮食增产的重心落在大面积单产提升上,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从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找短板、补弱项。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为我省加速突破小麦单产提升瓶颈提供了可能。
“在现有生产要素基础上,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农业产业,不断创新研究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模式,形成以智慧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升,科技支撑我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高,打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根本保障。”李向东这样理解小麦生产的新质生产力。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就是未来,这种融合也是接下来“李向东们”研究的方向之一。
“目前遥感和无人机对农田环境和作物长势的判断越来越精准,这个过程需要的是人工智能和传统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比如无人机根据地块缺肥情况的精准识别和变量施肥,就需要大量准确的专业的农田环境数据来进行支撑和模拟。”李向东说。
李向东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政策等综合应用,未来河南粮食生产会朝着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产业层面,会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在技术层面,会更加注重现代新兴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在生产层面,会更加注重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同步提升。要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在现有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工艺、新流程、新模式,以此来实现小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整个小麦产业的质量效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