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麦子浑然天成话桑杈调茬黄河赞歌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1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3-29

不一样的麦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插图李庆琦

□徐海林

麦收时节,最怕下雨,尤其是连阴雨。

2023年麦收刚开始,“中原粮仓”南阳大地就阴雨不断,中间只给人两三天抢收时间。

让人不舒服的是,从朋友圈看到,不少地方麦子发芽,甚至有的麦田又变成青色的了……一位老农站在发芽的麦田边愣怔着,欲哭无泪。让人心头沉甸甸的。

那些天,我老在手机里看天气预报,甚至是一天看好多次,总希望明天的天是晴朗的天。而每次看到天气有变化时,就给老家的三弟发信息,或打电话,开始是问麦子的长势、产量,后来是问麦子有无影响,发芽没有。

阴雨中,我最惦念的除了老家的麦子外,还有我们当地一个示范区里的麦子。这个示范区,就是我们县上的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

这期间,我给示范区吴总打过三个电话,发过两次短信,也是问小麦的事情。

吴总名叫吴祖坤,他和他的团队总共5个人,种植、管理着7000亩耕地面积的示范区。这一季全部种的是麦子。

5个人、7000亩麦子,这咋可能啊!?开始,给谁说,谁都不信。我也不信。但这的确是事实。

自从我认识了吴总,认识了示范区,就总期待着他们规模化种植管理的这些庄稼,能有好的新闻发布,能有出乎预料的好收成。因为他们示范带动着的是一个县,乃至更大区域的数字化、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几天连阴雨后,看到天气预报说,明天开始会有两天多晴天。我就给三弟打电话,问过情况后,嘱咐他抓紧时间把麦子收完。三弟说明天一天全村就能收完了。

紧接着我就给吴祖坤打电话:“吴总,天不好,麦子收得咋样了?”

“雨前收了一部分,剩下的再有三天都收完了!”“麦子咋样?”“没有想到啊,我们的麦子目前没有出芽!”“那真好!可能与咱们平时的管理方法,浇水、施肥、植保都有关吧?”“也可能吧!”

“那能不能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呢?”“还不能,等收完进库,才能让数字说话!”……

听着吴祖坤在电话里说的,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他做事的严谨态度。

打过两个电话后,我的心情有了一点轻松,三弟说少部分有点萌芽,吴祖坤说目前没有出芽。我感觉,这都是造化。

雨后初晴,太阳高照。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寻思着要去示范区一趟,就是想看看示范区里的麦子在阴雨过后,到底是个啥模样。尽管夏收前我去看过那滚滚而来的麦浪,闻过那沁人心脾的麦香,触碰过那还不太成熟的麦芒,也曾把那千里沃野的丰收景象,通过短视频放到了网上。但此时此刻,我就是想知道,经受了阴雨袭击的示范区里的麦子,到底和老百姓们种的麦子一样不一样。

我没有给吴祖坤打电话,我知道雨后的他

们,要忙着打一场硬仗。也就自己开着车,径直向示范区驶去。

行驶在312国道上,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农民们晒麦子的壮观场面虽是一道风景,但却不得不让人顿生怜悯。他们一个个都是用三轮车、三轮拖拉机把麦子倒到路边,有不少老百姓光着脊梁摊麦,光着脚丫在翻麦,可能为了赶这好天,有的甚至早饭还没来得及吃。我看到,有两三辆三轮车上,分明就挂着馒头和盒饭,那一定是他们的早餐。

本想停下车和晒粮的农民兄弟们说说话、问问情况,但这国道是繁忙的,容不得我的随意,尽管此时的国道比往常要有序得多。这也许是过往车辆对雨中走来的粮农们的关照和体贴吧!

示范区的招牌是白色的,高高竖立在国道旁,很显眼,但稍不注意,就会走过。第一次来时,我就走过了。后来再来,也就留意着了招牌。

顺国道左拐,下到示范区的生产道。两侧地里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地上的作物秸秆也被打捆机械收拾得干干净净,满地里像是很规则地“摆放”着的一滚圆的麦秸捆,叉车正在将秸秆捆,一捆一捆地吊上运输车辆,拉到不远处的地头。地头有更大的叉车,将一捆捆秸秆整齐地吊堆起来,宛如一座座小山。

被整整齐齐堆摞起来的“小山”,前面是清一色的刚收割过的麦田和一地的秸秆捆,背后是高低起伏着的,偶尔有点绿色的丘陵岗坡地在衬托着。好唯美的画面啊!我赶紧用相机拍下,担心这“小山”很快就会被“移”走。在来时的国道上,我看到了满载着秸秆捆的一辆辆运输车辆,生怕拐回来时,再看不到它了。我想等今年再策划晚会时,就把它作为舞台上的背景来用,好让老百姓们看看,这秸秆也是宝贝,也是商品,也是你的钱袋子。

这唯美的照片应该是顺手“捡到”的。我要找我想看到的没有收割的麦子。

我慢慢地开着车子,在四处寻找着。但此刻,你要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清一色的丘陵岗坡地,找到还没有收割的麦子,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急切地寻找着。我不再开着车在生产道上跑了,干脆把车子停下,头顶着烈日,往没有正经路的地方跑去。

突然,“隆隆”的轰鸣声传来。我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正前方、右前方的岗坡下,分别都有几台收割机在穿梭着。我顾不得雨后那毒热的太阳,赶紧跑了过去。

我直盯着眼前的麦子,生怕它们有倒伏的样子;可爱的小南风吹过,它们依然在微微翻着波浪,但无论怎么看,已全然没有了雨前那金色的样子;麦穗虽没有青青的芽,但也变得有点灰色的了。我有些黯然神伤。

冥冥之中,我下意识地弯下了腰,轻轻地拽掉了两个麦穗,看了又看,然后两手合对着,搓了搓,手捧着,用嘴吹了吹:啊,没啥变化,真的没变化啊,而且是干干净净的、微微泛红的、籽粒饱满的,也真的没有萌芽啊!

我有些惊讶!我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大学生们种的麦子,就是不一样啊!”

我在对谁说呢?此时此刻,仿佛只有这黄土地能感受得到。

我一边看着手心里的麦粒,一边眺望着这大片的麦地,眼前仿佛回到了示范区的大学生们用无人机“一喷三防”的画面,回到了田间那整齐的智能化设施在给小麦喷洒绿色肥水的画面,回到了大学生们在用手机监测水肥状态的画面……我发自内心地佩服起这几位大学生来!

吴祖坤和他的团队成员都是“90后”,学历从本科到研究生,专业有学农学的、有学无人机的,他们都来自当地的一家以养猪为主的龙头企业。

响应企业和内乡县融合发展数字化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粮食生产上台阶的号召,他们怀揣科技种粮的梦想,在内乡县灌涨镇流转土地,开启了大学生规模化种粮的全新探索。从2021年秋季开始,在这大多是岗坡丘陵的薄地上,种出了一季比一季产量高、一年比一年效益好的庄稼,而且比当地百姓种植的增产20%,并在去年夏季实现了盈利。

一家一户农民们的种粮收入,一般是不考虑自己的劳务投入的。近年来,化肥涨价,种地成本上升,如果减去自身的劳务投入,是基本没啥盈利,甚至是赔钱的。而当地干部群众看到大学生们种出的麦子,产量高、质量好,除去工资和投入,还实现了盈利,很是震惊!

他们震惊的背后,就是大学生们推进科学化、数字化的无穷力量。

“你看,只要点点手机管理平台,就能监测水肥状态,按需配比,实现科学高产。”今年春天,在示范区种养循环水肥中心,负责种植管理的27岁工作人员张小红的演示,让我记忆犹新。

吴祖坤曾以灌溉为例给我们讲述人力资源效率:水源通过地下管道送到灌溉首部,利用我们的固定式喷灌系统,一个人5天就可以完成7000亩地的作业,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同样的面积、普浇一遍则需要140个人来完成。

“示范区未来的目标是,一个人负责2000亩粮田。”我曾对吴祖坤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但他却一脸自信:“行,一定行”,使用多光谱无人机扫描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一个人一天监管2000亩庄稼的目标。

他们综合采用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多光谱扫描,还有田间信息采集系统,将农作物的信息数据传输到终端,进行收集分析,在移动端实时查看农作物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决策、调度水、肥、植保的科学作业,开启了农业管理数字化进程,实现了农作物全生命周期可追踪的科学化、数据化、机械化、智能化。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化、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的支撑,吴祖坤和他的五人小团队,才顺利完成了这7000亩地的项目运作、水电安装、种植生产、运营商对接、融资管理等全部业务,实现减水30%、减肥50%,同时去掉了田间地垄,增地效果非常明显,种植效果大大提升。

吴祖坤相信数字化的支撑,可以助力他们把实现减水、减肥、减药、减碳、减人工、减物流的“六减”目标和增地、增产、增效的“三增”目标提升到一个更高层级。

“隆隆”的轰鸣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和思考。我看收割机快收割到我身边了,就赶紧往旁边跑了几步,只盯着忙碌的收割机。看得出,机手们都很专业。他们似乎在没有任何减速的情况下,都能很快避过麦田里那一排排自动化喷施水肥的立杆喷雾设施,而将麦子收割得干干净净。

看着收割机收割麦子的样子,我想到了小时候在农村和父母一起割麦子时的情景来。

那时候,我们一家七口人,种有六七亩麦子,就父母两个劳动力。那些年,学校还放麦假,我们姊妹五个,能拿镰的一定得和父母一样,起早贪黑地割麦,不能拿镰的,也要在地里捡拾掉下的麦头。正常天气,要一个星期才能把俺家的麦子割完。

正常天气,割麦还是可以忍受的,但倘若麦子成熟后下了雨,等地能入脚时再去割,一会儿工夫,你的胳膊,你的满脸,你的鼻腔,你的全身,甚至你吐出的痰,几乎都是黑乎乎的,那是麦秆底部的叶子被雨水沤烂晒干后而扬起的黑灰所致。但即使如此,你也得手持镰刀,铆足劲,割不完预定目标的麦子就不收工、不吃饭。我们从小就知道,五黄六月天,割麦像打仗,一耽搁,下雨了,麦子坏了,你就吃不上白面馍了。记得有两年麦子发芽,蒸出的馍,黏得粘牙,宁可饿着都不想吃,更不要说营养了。而如今,“手机就是农具”,种、收都是机械化,数字化已经被大学生们娴熟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了,农业生产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科技的进步真让人不敢想象啊!

示范区有一座“肥料工厂”,位于示范区的东南角,过去一直没有去看过。这天,我趁势走近,爬上一个高岗,想居高临下,看看这座封闭着的“肥料工厂”。

这“肥料工厂”实际上就是吴祖坤们所在企业牧原集团的一座规模化的养猪场。

“一座养猪场,就是一座天然的肥料厂。”我听吴祖坤介绍过,养猪场的猪粪尿都是宝,固态猪粪生产成有机肥上市销售了,而液态的,经过环保处理、储存、发酵后,在庄稼需要的时候,就顺着地埋管道而进入到示范区的自动喷施系统。

“尽管从养猪场来的肥水含有丰富的氮、磷、钾,但也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比例需求。我们做了不下百次的试验,确定了不同土壤地质使用肥水的量,确保能够做到精准施肥。”

目之所及的大田里均匀分布着一个个像帐篷一样的东西,点缀着示范区这幅自然美的画面。第一次来示范区时,吴祖坤告诉我,那是装配式浇灌设施,是保障精准施肥的,我们叫地力加油站。

地力加油站?这名字太形象,太生动了!当时,我一听,就被这名字感动了。我真的好佩服这些大学生们的聪明和智慧啊。

“一个地力加油站,可以保障500亩田地的灌溉。养殖场的水肥通过管道被送到这里之后,经过过滤,进行营养肥配比,再跟地下灌溉水进行配比之后,就可以对周围农田进行灌溉了。”

按配方完成各种营养肥配比,再和地下灌溉水配比而浇灌施肥,且都是自动完成,真够先进的啊!我不由自主地感慨着、惊叹着示范区里无处不在的数字化的魅力。

“使用养殖场送来的肥水,平均每亩降低50%的化肥使用量,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值,提升了小麦品质,而且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农作物倒伏。种出的麦子,既可以送到附近的想念面业深加工,让人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又可进入饲料加工厂,制作成配方饲料科学养猪,生产出高品质猪肉,丰富人们的菜盘子。”

这就是“粮到猪、猪到粮”的种养循环。

“我们的种养循环模式,已经在全国23个省的1000多个规模化养殖场周围的农田推广应用了。”吴祖坤颇显自豪地说:“种养循环,意义不仅在粮食生产上,国家越来越重视规模化畜牧养殖,而畜牧养殖中的污染治理是不可回避的大问题,巩固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让养殖场的粪污变废为宝,是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将助力农业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

“种养循环,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我也有感而发。

吴祖坤看着我,微微点了下头。然后,转过身子,眺望着远方。他在思考着。

他在眺望什么呢?他在眺望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吗?他在眺望那座“肥料工场”上空的一片片白云吗?

他在思考什么呢?他在思考自己当初走出“三农”而放飞的梦想吗?他在思考未来的大学生们,能和他们一样,执着献身造福人类社会的现代农业吗?

在吴祖坤看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在规模化与专业化之上,才能实现种植业管理成本大幅下降,提升综合收益。

“实现吨粮田、亩均产出增加50%是我们的目标,因为我们示范区更多的是岗坡丘陵地,挖掘出潜力,就是对社会的更大贡献。”吴祖坤对他的事业信心满满。

是啊,示范区对当地百姓的收益分配是建立在共享共赢发展基础上的,即“固定地租+二次分红”的分配模式,示范区每亩地每年为流转土地的农民提供400斤小麦、400斤玉米,当年亩均收成达到950斤以上时,多出部分的粮食按5:5的比例分享。如果能实现吨粮田,那老百姓的收入也就相当可观了。

离开示范区的路上,我还在想,我们的农业生产,啥时能按示范区的模式来种植管理呢?大学生们会不会成为未来农业生产新的主力军呢?

晚上,我坐在书房写作,吴祖坤按我们提前的约定打来电话:“亩产达到940斤,比去年增产10%。”他还在电话里告诉我,“县里和镇上已来示范区现场办公,落实土地流转事宜,计划在今年把示范区扩大到2万亩,争取在2年内完成近7万亩的整体规划。”

阴雨中的夏收,分明就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经历了这场战斗的吴祖坤在疲惫不堪的声音里表达未来,让我感动,更让我激动。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的美景来。

深夜,窗外的城市是寂静的,静得我仿佛能听得到,那广饶的大地上刚刚播种的又一季新作物在生根、发芽、生长的声音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