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档案
◎2010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
◎2018年返乡当村支书
◎2018年尝试以土地流转激活村庄经济,先后引进特色种植,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你看我这几亩富硒小麦的长势,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4月2日,正在给小麦做“一喷三防”的永城市黄口镇闫王庄村村民李向阳告诉记者。
闫王庄村处在富硒土壤带,有耕地3100亩,以前种的都是普通麦,由于管理跟不上,农产品硒含量偏低,卖不上价钱。村党支部书记田雪立通过外出考察,发现强筋麦需求大、价格高,依靠科学管理还可以使硒含量达标,决定带领群众种富硒强筋麦,打好富硒、强筋“两张牌”。
“一开始我并不愿意种植富硒强筋麦,结果一季下来,发现自己比别人少赚7000多元,所以去年我早早就预定了下一季的麦种。”李向阳说,事实胜于雄辩,不得不佩服田雪立的眼光。
“一部分群众不愿种、不想种,支部组织他们现场参观,并邀请农技专家讲解技术,村‘两委’干部率先种,打消了群众的顾虑。”田雪立说,村里目前已成立了6个合作社,对接1家农管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第一年种植1300亩,通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等农资,每亩成本降低60元。华丰、鑫麦园等面粉食品加工企业检测到他们村的强筋麦纯度高、硒含量高,与村民签订订单,以高于普通小麦2毛钱的价格全部收购,每亩增收350元。现在闫王庄村规模种植的富硒强筋麦达24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近80%,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田雪立是土生土长的闫王庄村人,2006年考入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入党,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郑州从事农业方面的销售工作,年薪达30万元。2018年年初,田雪立回老家闫王庄村过年,镇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2018年4月,田雪立毅然返乡当起了带头人,担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当年,他就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渠道,探索闫王庄村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尝试以土地流转激活村庄经济。
“乡亲们期望高,我压力非常大。”田雪立说,村里没啥资源,就有土地,只能往这方面想办法。在田雪立看来,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特色产业种植,还能让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方便在更多渠道实现就业增收。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引进了西瓜、葡萄、火龙果等特色种植,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闫王庄村利用省委组织部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成立汉风砖雕公司,产品销往江苏、山东等地,带动脱贫人员17人就业,每人每年增收1.4万元;利用贫瘠边角地块养殖蚂蚱,带动14户农民建成养殖棚37个,平均每户增收7000多元;通过在外务工人员,从义乌引进小商品手工坊2家,组织60多位农民就近务工,每人每年增收6000余元。此外,村里还引进服装厂1家,加油站1座,通过上述途径,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8.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
2023年,闫王庄村聚焦“一老一小”,解决好群众的身边事、烦心事,建成了全镇第一座幸福院。
“在党员联户中,我们发现部分老人子女在外、生活孤独、不想动,吃口热饭都难。我们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社会募捐10余万元,将闲置校舍改造为幸福院,已有11位空巢老人入住。”田雪立告诉记者,每周村里还组织70岁以上老人免费聚餐吃饺子,同时定期提供常规体检、健康讲座等服务。因为有村民的支持,2023年6月开办“饺子宴”以来,每周都没间断,幸福院留守老人的笑声也一直没有间断。
为解决留守儿童沉迷手机,与别人交流少的问题,去年7月,闫王庄村开办“乡村小课堂”,把教师、大学生、党员组织起来,义务对留守儿童进行书法、绘画等课程辅导和心理疏导。目前,“乡村小课堂”已开设课程400多个学时,成为全村34位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积极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与全村父老乡亲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拼搏、共同奋斗,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田雪立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李燕见习记者陈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