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何铸)4月9日,罗山县庙仙乡林道静生态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内,水天相接,空气清新,工人们正把一箱箱的虾苗投放到稻田里。在基地的观景长廊旁,一幢四层占地1600平方米的多功能科研教育中心已建成。
基地负责人陈广兵介绍,科研中心将围绕农耕文化、生态教研、文明体验、益智娱乐四大板块,以农产品展示、科普推广、电商平台、休闲娱乐为载体,把“体验式”研学融于一体,不断促进生态科技普及推广,满足游客娱乐、求知需求,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加速生态科技的广泛应用,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据了解,该乡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深挖境内资源优势,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稻渔生态种养提质,扩大“十里稻香”功能效应,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该乡发挥林道静稻虾基地的牵引作用,联合9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合作协会,积极推广应用稻渔综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行统一育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不断建立完善水质、土壤、病情、虫情监测机制,落实绿色防控技术,保持种养环境生态良好,实现增绿、增收“双赢”。
同时,该乡持续扩大“十里稻香”产业带覆盖面,以“村企联建”发力,发挥好“院企共建”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9个村与11家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结成“产业联盟”,吸纳320余名农户“抱团”发展,加快机械化生产普及,实现科技、资源、服务“互联互通”,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农场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建设温室稻鳖繁育基地1个,成立机械化服务社2个。
截至目前,庙仙乡已发展稻虾、稻鸭、稻鳝、稻鳖、锦鲤等多元化生态种养1.7万亩,“十里稻香”产业带8000余亩,培育千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合作社3家,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成为活跃乡域经济、群众稳定增收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