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朱丝语
眼下,春茶进入采摘丰收期。4月12日,在淮滨县邓湾乡罗营村茶产业基地,但见遍地的绿意层层铺开,沟沟洼洼里的茶树嫩芽长满枝头,茶园里处处可见茶农们手挎竹筐,忙碌采摘春茶的身影。
“俺现在在这里采茶,一天最多能采4斤茶叶,少的也有二三斤,一天能挣100多元。”已有多年采茶经验的张顺芳由于采茶动作快、手法熟,被“采茶友”们称为采茶“快手”。据了解,在茶园的采摘高峰期,最多时每天有200多名采茶工同时采摘。
淮滨水多,无山,平原沃野却也酝酿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品。罗营村种茶历史悠久,古称“茶塘湾”,曾是淮河古道上重要的码头渡口,也是茶桑文化和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两淮沃壤、桑柘遍野”的历史记载。
2014年,为改变罗营村茶桑产业“散兵游勇”的发展状态,产业发展带头人罗志政积极创办了淮滨县富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改良茶叶品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合作社生产的“淮春”牌茶也因其滋味鲜爽、香气浓烈受到众多客商青睐。
“这里的土壤含有砂石,适合种茶,且靠近淮河,淮河滩区返潮、淮河水和雾气配齐了种茶的‘三样法宝’,所产的茶叶白毫显露、味香醇厚。我们就决定发展茶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罗志政说。
在村头的茶叶加工车间内,10余台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有序运转,摊晾、杀青、捋条,不一会工夫,一片片鲜叶就变成了清爽甘醇的香茗。炒茶车间一旁的鲜叶收购车间,验叶、划价、称重、付款……几名炒茶师傅正在忙不停地收购茶农送来的鲜叶。
“我家种植有6亩多茶叶,村子里的茶叶加工厂投产后,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把茶叶送到这里统一加工售卖。如今卖鲜叶非常方便,我今天采摘了30斤鲜叶,除去成本净收入近千元。茶叶真正成了我家的‘致富叶’。”刚卖完鲜叶的茶农张顺芳数着卖鲜叶的一沓钱,乐得合不拢嘴。
“截至目前,淮滨县富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800多亩土地,覆盖周边行政村共1000多亩,年产茶叶约4万斤,有300多户群众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年收入多达400万元。”罗营村党支部书记张广西说,“为了抢占市场,我们注册了‘淮春’茶品牌,这茶在市场上很‘俏’,越来越受大众青睐。”
如今的罗营村,茶香溢四方,除了绿茶,桑叶茶也成了市场上的一匹“黑马”。茶,俨然成了该村振兴路上的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