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卢晋荥
从河南内邓高速渠首站下车,左转2公里,就到了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
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满目青翠。鳞次栉比的小洋楼、赏心悦目的花草绿化、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5月7日,走进邹庄村,处处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村,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深情地说: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话语,饱含着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怀。
“总书记十分平易近人,一听他开口说话,紧张的心情就平和下来了。”2021年5月13日下午5时多,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邹会彦家中亲切交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邹会彦动情地说。
20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中线初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淅川县有20.2万人移民,西进青海、南下荆门。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又有16.6万人移民离开故土迁往河南省内27个县市区。2011年6月,175户750人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邹庄村。
搬迁后的邹庄村,水电气供应到户,网格员服务上门,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站到村里就能看得到雄伟壮观的渠首大坝,望得见丹江口水库上的游船帆影。”邹会彦说,但由于体量小,产业底子薄,村子发展受限制。
为破解邹庄村发展瓶颈,淅川县立足邹庄村区位优势,提出了“大邹庄”战略,整合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等村,成立联合党支部,统筹更多力量,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汇聚更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走,去看看我们的智慧农业。我们村建设了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配套水肥药一体化系统,亩均粮食可增产200至300斤。”邹会彦介绍,邹庄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监测田里苗情、墒情、病虫情等。现在,只要手机轻轻一点,云上管护,千亩农田就能喝上“自来水”,吃上“营养餐”,便捷又高效。
一路走,一路看,邹会彦一路声情并茂地讲解:“村民过去靠‘卖产业’生存,现在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开始靠‘卖风景’‘卖文化’发家了。”顺着邹会彦手指的方向望去,300多个草莓大棚整齐排列,很是壮观。
邹庄村引进龙头企业,成立邹庄村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村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发展了大棚草莓设施农业1000余亩,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600余亩。同时,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了“涌泉”“江山论”“掘井人”等15个红色旅游观光点位。现在,邹庄村成了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大邹庄”,周边500余农民受聘于村里的江山文旅公司、大邹庄劳务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
“老乡,每年在村里能挣多少钱?”看到刚从大棚里务工回来的村民,记者问道。
“七八万元吧!”村民王凤菊快人快语,“我家入股草莓种植合作社,一个月能分红200多元;加上在果园的务工所得,家里的民宿还有盈利,再加上销售大邹庄零食炒货的收入,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
“我们现在的生活美滋滋的,农闲时节,我们还跳广场舞、打八段锦呢。”邻居张玉勤抢过话题。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的邹庄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5万元到如今的100余万元,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昔日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就是新征程再攀高峰的不竭动力,行走在新征程上,邹庄村干部群众越干越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