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闻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收
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精心抓好夏收  做出河南新贡献科技“开药方” 护航小麦稳产丰收联动上下游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育好种 产好粮粒粒饱满筑牢粮仓小麦机收大比武节粮增收论英雄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46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24

科技“开药方” 护航小麦稳产丰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刘亚鑫通讯员余晓建

虽然办公地点在北京,但为了小麦茎基腐病的研究,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昊近一年已经往新乡县跑了20多趟。

新乡县处于中原农谷“一核三区”的西区。中原农谷以粮油作物育种为核心,努力构建“立足河南、服务黄淮海、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农业科创载体,目前已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3家,不断加强重点品种前沿性研究,培育更多良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月22日,张昊再次来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新乡试验基地,查看小麦长势情况,继续推进“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张昊是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初夏时节,是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科学防控、防灾减灾、确保小麦稳产丰收至关重要。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小麦病害,收获期发病易导致成片枯白穗,对产量影响非常大,有小麦‘癌症’之称。”张昊告诉记者,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新发、突发的植物疫情,近五年在广大麦区特别是黄淮海冬麦区、内蒙古河套春麦区呈持续扩散态势,年均发生面积突破1亿亩、产量损失超过35亿公斤。并且,在小麦茎基腐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中,尚存在“规律不清、测报不准、品种不抗、药剂不灵、认知不足”等问题。

强化科技支撑,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新乡试验基地目前已经积累了60多年的病虫害系统调查数据,建立了病虫害发生原始数据库、监测数据库、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数据库等,国内资料最完整齐全。

“豫北地区也是小麦茎基腐病的高发地区之一,所以把对它的研究平台设在新乡县十分适合。”张昊介绍。

为小麦治“癌”,刻不容缓。依托新乡试验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及时启动和实施了重大科技任务“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通过协同攻关,基本查清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的同时,成功筛选出一批小麦抗病品种和高效杀菌剂,并提出“内调外疗、上控下促”的病害综合防控策略以及“两种一晚一喷”(即抗病良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返青期喷药)的综合防控技术,对遏制小麦茎基腐病暴发成灾,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成效明显。

经过大田试验检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推出的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其研制的专用药剂防效超过90%,真正意义上打破了茎基腐病“能防不能治”的被动局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