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吴建成余海滨
“多亏了‘办不成事’窗口的工作人员,俺的慢性病卡这么快就办好啦!”5月17日,项城市官会镇范桥村村民任娜娜说,她因病急需办理慢性病卡,由于没有医院出具的相关证明,多次到相关单位咨询都没有结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找到了“办不成事”窗口寻求帮助,工作人员了解事情原委后,及时帮她办理了慢性病卡。
今年1月,项城市在“市民之家”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门诊”--“办不成事”窗口。
在办理各种审批手续过程中,企业和群众经常会遇到“办不成”“很难办”“不给办”等问题。为此,项城市通过构建“办不成事”市镇村三级监督联办机制,对符合政策马上办、疑难复杂推动办、推诿扯皮责成办、应办不办监督办,合力诊治各类“疑难杂症”,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
“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置,旨在深化项城市开展的“纠四风、转作风、优化环境我先行”活动。这不仅仅是聚焦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办好”转变的创新之举,也是推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
李占利是项城市一家制鞋企业的董事长,这些天他很高兴。原来,客户到其厂里实地考察后,非常认可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下了订单。“没有‘办不成事’窗口,就没有企业今天的发展机遇。”回想起为扩建厂房奔忙的日子,李占利感慨万千。
该制鞋企业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准备上马技术改造项目,需要扩建厂房。按照相关规定,无法通过扩建审批。与多部门沟通无果后,李占利来到“办不成事”窗口,提交了相关资料。随后,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得出结论,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增加产能,并不增加污染排放。工作人员随即联系生态环境、工信、发改委等部门,说明情况,为企业寻找到解决方案。
在“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事,离不开有力的监督。项城市纪委监委通过派员驻点监督,对“办不成事”窗口来访事项逐一过筛、分析研判,对人为因素“不给办”的事,视情况启动问责程序;对有政策障碍、需多部门协调或缺失办理材料,“很难办”的事,积极会审会商,提出解决途径,切实推动职能部门主动作为,让各类“办不成的事”有处问、有人管、有人帮,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白跑、不跑空。
截至目前,该市“办不成事”窗口共推动解决证照办理、企业融资、招工等问题110个,查处破坏营商环境问题5起,通报曝光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3起,督促建立规章制度12项。同时印发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交往行为,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
实践者说
项城市聚焦企业和群众诉求,紧盯行政审批、执法监管、减税降费等事项,开展立体化、全链条式监督,构建“收集-反馈-督办-整改-回访”的闭环监督模式,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把正风反腐、促进治理、推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让“小窗口”有了“大能耐”,也有效推动了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项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程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