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河南是食用菌种植大省,秸秆除了用于做基料外,还可以直接还田种食用菌。“栽培1亩大球盖菇可消耗10~15亩秸秆,秸秆收集后不需要灭菌等复杂操作,只需就地预湿堆制7~10天,把菌种接种在秸秆上,之后覆上一层土,就等着收菇吧。每产1吨菇还能够产生1吨菌渣有机肥,可以提升地力,改良土壤。”虞城县闻集乡食用菌种植大户利金站说。如今,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专家研究的秸秆“过菇还田”模式已在遂平县、虞城县、武陟县等多地进行大面积实验推广。
秸秆变肉换奶,养殖节粮增效
5月30日,走进镇平县侯集镇,只见卡车、农用车在乡间小路上来回穿梭,将已打好捆的秸秆送至各储存点。种粮大户刘航说:“我今年流转了3600亩土地,所有的秸秆都离田了。”
刘航今年的秸秆都转运到当地的山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处理。“我们把这些秸秆回收过来以后,将优质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差一些的秸秆就和食用菌下架的废料混合在一起发酵,制作成有机肥,然后再返田。”合作社负责人魏丽平说。
据了解,目前,镇平县建立了26家秸秆收储企业(合作社),年收储秸秆30万吨以上,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秸秆离田、收储、加工、销售体系。
在豫西汝阳县,麦收已进入尾声。“这些天不断有农户拉来秸秆售卖,每天收储秸秆20吨左右。”上店镇秸秆收储户褚龙飞忙得不亦乐乎。
褚龙飞收储的秸秆都供给了周边的养殖户。在辉煌养殖场的牛舍内,1500余头肉牛膘肥体壮,所用的饲料都是秸秆制成的“营养餐”,日消耗量15吨左右。“秸秆经过熟化、糖化,营养价值高,是优质的饲料,可大大提升肉牛质量。”养殖场负责人李书光说。
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汝阳县探索构建了“县有规模化利用企业、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式收储点、组有专业化收集队伍”的四级秸秆收储体系。汝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东升介绍,全县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农机合作社达到20个,农机作业服务覆盖面90%以上,建成收储池98座,收储量达29万吨。
当前,我省正结合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开展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推动秸秆代草节粮、变肉换奶,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20.36%。
下一步,我省将依托我省畜牧业优势,结合40个养牛大县和秸秆资源分布,谋划打造南阳、驻马店等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带,探索构建全产业链饲料化发展模式和持续运行机制,提升农牧循环效能。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产业链
在桐柏县埠江镇付楼村豫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3条生产线同时开足马力运行,成捆的麦秸秆在自动流水线上通过粉碎、烘干、混合、压制成型、冷却等流程,不到10分钟,秸秆就被转换为生物质颗粒。
在厂房内忙碌的该公司总经理刘征说:“我们以小麦秆、玉米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材料,加工生产生物质颗粒,它既能当牲畜养殖的饲料,又可替代煤炭直接燃烧,是一种清洁环保、发热量高、干净且无污染的新型洁净能源,1.5万吨秸秆加工成生物质颗粒能替代8000吨原煤。”
刘征自豪地说,尽管公司规模不大,却能够每年“吃”下秸秆1.5万吨以上,制造出生物质颗粒1.5万吨,实现利润600万元。
利用秸秆发电,生产人造板材、复合材料等,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方法在我省各地层出不穷,秸秆在“七十二变”的同时,也实现了价值提升。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继续创新思路举措,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市场主体培育,探索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鼓励高值化利用,让小秸秆释放出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