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15%!物理农业作用大秸秆随打随卖守护好“丰”景干群抢收忙图片新闻封丘秸秆离田变“电”婆媳两代人育种一条“芯”沁阳市西万镇公益“红娘”倡婚育新风修武县婚礼俭办使幸福加倍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在舞阳举办洛阳乡村文化旅游季启动河大教授送“技”到庙湾滑县小麦的“丰收密码”秸秆回收成“财”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5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06

婆媳两代人育种一条“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余晓建

麦收大忙时节,新乡县翟坡镇杨任旺村,连片麦田已泛金黄,大规模机收即将开始。

6月3日一大早,河南丰源种子有限公司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张秋梅,在晨露将起时,就提起水杯、拿上木尺、揣着笔本、头顶迷彩遮阳帽,奔向田间。她要在种有近万份小麦品系的试验田里,“掐尖”选拔出优秀单株,作为育种材料。

试验田呈规则的长方形,被有序地分割成N个小区。每一个长方形的小块前都竖着一个带有不同标号的红色小牌,用以区分不同品系。

蹚进麦田,张秋梅一干就是一整天。

“这个单株表现不错,拔下来,单独考种!”下午4时,埋头认真看麦的张秋梅被这句响亮的话吓了一跳,一抬头,看到了自己的婆婆王桂凤。

“妈,大热天的,你咋又来了!”张秋梅“责怪”说。

“闲不住,来帮你瞧瞧!”王桂凤“耍赖”。

王桂凤今年75岁,是张秋梅所在公司的董事长,一辈子在稻田、麦地里摸爬滚打,培育出水稻新品种9个、小麦新品种8个,是有名的“农民育种家”。

下田两代人、育种“婆媳”兵。尽管习惯亲力亲为,“服老”的王桂凤还是把育种沉甸甸的担子交到了两个儿媳手中,一个干水稻,一个攻小麦。

“苑丰307”“苑丰11”“苑丰12”“苑丰519”……在婆婆的耳濡目染下,并非农学科班出身的张秋梅,主导研究的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眼下还有多个品种待审。

“儿媳比儿子心细能沉住气!”王桂凤很骄傲。

一项项稳粮、支农举措,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陆续出台。河南倾力建设中原农谷,人才聚集、资金聚合,更为企业迅速带来“东风”。

两代人,守一方、择一事,终一生、成一业。薪火相续做强“种子芯片”,“端牢饭碗”种粮育种,王桂凤一家越来越有底气。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