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侠赵家卉
“麦田离大学生到底有多远?”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学生团队回答:“麦田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生活扎根在这里,不是诗歌、不是愿景,这里有我们正在用双手打拼的事业,这里是我们为之奋斗、守望了10年的麦田!”
寻梦
“麦田!我们来了”
“大学毕业了,何去何从?”10年前,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学生团队面临着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与其四处找工作,不如自己创业,一毕业就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6月5日,90后“新农人”刘记森说,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学生,一方面农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挥专业才能的机会。
“专业的人就去干专业的事,回到农村,我们把所学的农技知识直接应用到了麦田,没有浪费时间和技术,没有走弯路。”来自西华县,与刘记森同一个宿舍的同班同学尹树辉说,
“上学时,关于就业创业我们就一起聊了很多。2014年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我们7个与刘记森想法一致、志同道合的同校同学,一起来到了他的家乡商水县,在他父亲的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干起了农业。”刘记森的同校同学,如今在合作社负责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的朱宇轩说。
筑梦
“并肩作战有苦更有乐,选择农业不后悔”
“刚回来时,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种方式、理念落后,我们一起收麦、秋种、抗旱,拉管子浇水,背药筒子打药,同学们跟着我没少吃苦受累。”刘记森回忆,“当时驾驶老式收割机收麦,一天下来,蹲得腰酸背疼,除了眼和嘴周围是白的,浑身上下都是黑灰。”
“既然把他们领回来了,我就要以身作则,看到同学们都没有叫苦喊累,我肯定要干,同学们看见我没有放弃,也咬牙坚持。就这样,艰难时我们互相鼓励,最终谁也没有放弃。”刘记森说。
“相对其他行业,干农业长期而艰苦,其间,我们怀疑过、退缩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磨炼了持之以恒的意志,锻炼了身心,所学得所用。”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合作社负责小麦病虫害防治、种植管理、土壤配方施肥的尹树辉说,“刘记森为人诚恳,有责任心,踏实能干,我们一起创业,有苦但更有乐,累并快乐着。10年间,眼看着合作社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一步步走向机械化、智能化,感觉干农业大有可为,选择农业不后悔。”
圆梦
“赶上好政策,插上智翅膀,合作社飞速成长”
而就在这10年,为发展现代农业,我省加快农机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从夏收到夏种全程100%机械化,一个多星期就基本完成了。”6月1日,合作社服务经营的4万多亩小麦收获完毕;6月4日,已全部种上玉米、大豆等秋作物。手持对讲机,轻点手机App,就能有序调动各种农机收获、耕种、打药,新农人刘记森早已是夏收夏种战场上的老手。
“毫不夸张,如今可以穿着西装去收麦,大型联合收割机驾驶舱内有航空座椅、恒温空调,降音降噪闭尘。”刘记森风趣地说,“种田不踩泥,打药用飞机,麦子一般齐,产量年年提。”
10年来,不断更新的新农机、新技术、新理念,引领合作社的耕种面积从300亩扩大至4万多亩,拥有植保无人机44架、人工驾驶直升机3架、大型农机具300台套、烘干设施20多台套。
“如今依靠科技种田管理精细,出力少了,产出却多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设备应用到田间,为‘三夏’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保障了夏粮颗粒归仓。”尹树辉说。
好政策,让“新农人”留得下、能创业。
“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农机、运营、烘干中心……如今,根据所学的专业特长,我和7个同学各管一摊、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小事自己做主、大事一起商量。国家的好政策和我们掌握的现代化农业技能,就是我们扎根农业的底气!”刘记森说。
“作为毕业后就扎根农业的90后大学生,10年来亲身感受到我省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万亩良田一手‘掌’握,让种地变得越来越简单,农业变得越来越高大上。”刘记森说,“能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感到很自豪。”
新梦
“麦田亟须大学生,欢迎同学们返乡”
今天的收获,源于昨天的耕耘;梦想成真的地方,也是新的梦想开始的地方。
“10年后,明显感觉自己的眼界和知识不够用了,需要新人才、新技术支持合作社的发展进步。”6月5日,刘记森说。
“去年麦收的一天,一个00后研究生背着包就来了,皮肤白,戴眼镜,我一看,猜想他顶多在地里待三天就会跑,结果他在这住了一个多月,从各个方面给我们合作社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发展方向,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工作又有了新的远景和思路。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来到田间地头,加入我们的队伍。”刘记森对大学生、研究生们的主动下乡实习,充满了赞许与期望。
“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为了发展绿色产业,2022年,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周口市农科院联合建立了优质小麦、芝麻产业园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研发了芝麻酱、小磨香油、芝麻花茶等系列产品。目前合作社已拥有“聚天华农庄”“天农华业”“刘天华农业”三个品牌商标,其中“刘天华农业”已成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
“农业前景以后会越来越好,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大学生关注农业、加入农业、发展农业,把目光看得更远一点,发挥所长,更好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把热爱‘三农’当作自己的理想去做,踏踏实实干好这一行,为农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朱宇轩说。
记者观察
为青春与农业架起桥梁□本报记者王侠
当下,伴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粮食产能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越来越渴求新人才和新技术。
今年5月,李强总理在河南调研时强调,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靠科技、靠人才,要加大对农业科研人员激励支持,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学习农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一支“不走”的高素质农业从业者队伍,一方面农业合作社需要新鲜的知识,一方面大学生也需要实际练兵的场地和试验田。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留给农民,为学生与农业的双向奔赴架起一座桥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鼓励更多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学子投身农业,播撒下更多科技兴农的“种子”。
如何架起青春与农业双向奔赴的桥梁?
政策支持。干农业不丢人,要成为莘莘学子的“加分项”,政府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为青年与农业架起桥梁,把那些爱家乡、会创业、有见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吸引回来。
产业扶持。新时代青年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眼界宽、思路活、见识广,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态。眼下,从智慧农业到数字乡村、从蔬菜大棚到就业车间、从电商直播到乡村旅游……中原大地处处都有“新农人”的忙碌身影。
地方政府要优化服务,用好激励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发挥自身专业技能优势,努力成长为农业生产领域的“领头人”、共同致富“带头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媒体宣传引领。媒体关注,讲好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故事,让更多大学生们知道,乡村是年轻人干事创业、追逐梦想的热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正在扎根乡村、挥洒汗水,带领父老乡亲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
新时代呼唤着更多青年在乡村沃土上接续奋斗,同时,乡村沃野也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通过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宣传引导,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农村吸引力,变“不想来”为“主动来”,可以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让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青年冲在前面,在乡村振兴的“大考”中交上最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