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沟村的文化音符“活珠子”还是“魔鬼蛋”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6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07

魏沟村的文化音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申甲由文/图

第一次走进魏沟村,是在三年前的7月1日,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人民欢欣鼓舞。地处嵩箕山脉的魏沟村,像是被时空老人用巨手拨响了沉睡千年的古琵琶,一缕天籁声震寰宇,余音绕梁古朴典雅,悠久的历史被融合进时代特色浓郁的韵律之中,连四周巍峨的大山都如梦初醒,翩翩起舞着林涛和鸣,奏响了一曲古老与文明和谐交融的田园交响曲。

30余名来自中央和河南省的国内知名画家、摄影师走进魏沟村,开展“赞美祖国,不忘初心”采风写生活动,用镜头和画笔展现魏沟村的人文、自然景观与民俗风貌。这是魏沟村开天辟地的荣耀,村民们奔走相告喜气洋洋,敞开了形形色色的老木门,把山外的来客迎进家中,用质朴的语言和地道的农家美味,表达着他们无尽的期盼和炽热的情感。那一张张风雕雨蚀的古铜色面庞上,溢满了油画色彩的沟沟壕壕里,忽然间绽放出人世间最为灿烂的笑容……

魏沟村位于汝州市东北30公里处,村辖面积20平方公里,东接禹州,南临郏县,九龙锁谷地,山环水绕村。全村总人口905人,下辖魏沟、郭岭、后郭岭、马门、司庄、河东地、后场、东地、磨沟、南场10个自然村。东有官帽山,西北有鸡公山和黑龙潭景观,西南方有祖始顶,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村庄内绿树葱郁,古木参天,生长千年以上的古树有50余棵,二百年以上的有300余棵。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道风景,其状各异,形形色色。生长在村西的那棵皂荚树,像一位超脱的树仙老翁,呼风唤雨1400年,体态安详,和蔼可亲。村子中间有一棵家槐,历经1500年的沧桑,尽管衰老的主干被人们用木架支撑着,却依然摇曳着青翠和生气。双龙泉河西岸凤凰山头上,屹立着一棵老橿树,800个春秋轮回中,与凤凰共鸣同舞,把古树的神秘推向了极致。蜘蛛山上的三棵古橿树,被村民用石头护砌起来,枝丫发达,葱茏苍郁,远看就是一道天然的盆景。

古村风貌保存完好,民居风格独特,其中石窑洞30余孔,石头墙的瓦房近百间,依山取势,错落有致。村民的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沿村道路,河道两旁都能看到香椿、核桃、雪桃、石榴,整个村落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抗日战争期间,皮徐支队、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曾在此指挥参加抗日斗争,留下众多红色文化遗迹,是一个有着1700年沧桑历史的文化古村落。2018年年初,魏沟村成功申报为“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

这是一个深藏在大山腹地的古老村落,重峦叠嶂,阻断了她与鼓荡在神州大地上改革春风的实时对接,鲜为人知。知道魏沟村的名字,应该说是在2003年,大峪人民不甘大山的闭锁,战天斗地,拼上身家性命,修建了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魏马公路”,把革命老区的发展脉络与现代化的进程编织在一起,产生了世人瞩目的“大峪精神”。这条“魏马公路”,西起大峪镇马窑村,东止大山深处的魏沟村。

魏沟人为了打破千百年来先人们无数双铁脚板踩出的通往山外世界那条羊肠小道的桎梏,结束很多村民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历史,书写了一曲当代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英雄赞歌。

那天,当一大帮央视记者和知名画家、摄影师走进魏沟村,这座闭塞了千年的小山村一下子沸腾了。市里和镇里的领导陪同艺术家们走村串户,把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爱送到乡亲们的心坎上。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宋伟杰,是汝海兹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位年轻有为颇具开拓精神的文化工作者。他把文化视觉锁定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魏沟村,自然是经过了艰辛的探索和深刻的研讨,因为在宋伟杰敞亮的思维里,魏沟村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跳动着古老传统文化的音符。

要解读一个传统村落的坚韧灵魂,就要从千年古树的年轮中追寻匆匆过客的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绵绵乡愁的文化传承。宋伟杰正是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觉和敏锐洞察走进魏沟村的。

东晋初年,河北沧州的魏姓一家为躲避战乱一路辗转来到这个群山环绕的地方,先在鸡冠山前的蚕坡搭建草庵栖居,后迁至双龙泉河岸筑窑安身,取名魏家沟,是如今村落的雏形。村居坐落在盆形谷地之内,建筑分布在河湾两岸,朝阳临水,藏风聚气,真的是一处人间仙境。藏在群山褶皱中的窑洞房舍、庙寺桥涵,还有那些石雕、木刻等,小巧玲珑、质朴灵动,无不体现传统建筑艺术的营造之精,文化之浓,古韵之香,赓续着历史的脉络。

民间广为流传的“千里南顶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孝道故事中的孝子马九皋,就是魏沟村马门人。

村子中间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叫济民桥,横跨在双龙泉河上,桥高6米,宽10米,长50米,是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清朝中期,孙氏和李氏家族先人因争地界,曾大打出手导致互有伤残,从此结下仇怨。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夏季,山洪把原来的小木桥冲毁,李氏家族的一个孩子过河被冲走。李家人主动去找孙家商议,要在河上修一座石桥。孙家爽快答应,两家握手言和,共同出资修桥,村中百姓也纷纷参加,七姓八家拧成一股绳,捐钱、捐粮、捐物、捐工,齐心协力修通了“济民桥”,流传下一曲“一桥泯恩仇”的慷慨壮歌。

1945年3月,王树声司令员途经魏沟村,在这里驻扎6天,将指挥所设在司世铁家的石窑内,指挥了“禹西战役”,攻克盘踞在临汝、禹州之间的十余处日伪军据点,解放9万余人。

村民孙虎振家的门楼上,保留着一座清康熙年间建筑的石砌炮楼,炮楼上有瞭望哨、垛口、射击孔,讲述了一个为防御匪患守护一方平安的感人故事。当年,卧床不起的老族长孙官倡导修建这座炮楼,把自己的柏木棺材卖掉筹集资金。他的行为感动了族人,大家一齐上阵兴建炮楼。修造一半时,老族长昏迷了过去,气若游丝。即将完工时,躺在草铺上的老族长忽然睁开了眼,虽然不能说话,但眼睛终究不肯闭上。族人知道老族长的心思,就抬着他上了炮楼,此时鞭炮炸响,炮楼竣工。老族长看了一眼,含笑闭上了眼睛……

一串串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浸淫着魏沟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概和文化灵魂;一座座石砌的建筑,构成了一座石头的世界;一棵棵虬枝参天的大树,见证着一个村落的历史时空。这里是一座活化石博物馆,是古树的神灵,在庇佑着一个村庄的安宁,监视着人们的言行,惩恶扬善,传承忠烈。石窑、石屋、石井、石庙、石道、石桥,山水魏沟,古树部落,石砌世界,人间仙境。

和暖的冬日下,朝阳的老屋旁,三三两两坐着闲聊的老人。这些老人,脸上深深的褶皱里溢满笑容,深陷的眼眸中露出满足之情。有的干脆半躺在秸秆之上,悠然闲适。放学的孩子们在老人身边跳来跳去,尽情嬉戏,其乐无穷。忽然听到锣鼓声传来,村里的戏台上正在表演传统曲剧,台下人头攒动,掌声雷鸣。这不正是古人描绘的世外桃源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希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在魏沟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睦相处,师法自然,寓恬淡宁静的生生不息中延续着令人渴望的千古乡音。就连那游走在街面上的鸡鸭鹅狗们,或安然静卧,或悠闲觅食,目光中透出的是友善和亲和。见有人拍照,一只静卧的大白鹅缓缓站起,扑棱掉身上的尘土,亮出闪闪发光的雪白毛羽,昂首挺胸,摆好姿势,冲着相机“嘎嘎”直叫……

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妙景象,是当初汝海茲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公益文化扶贫活动走进魏沟村时,国内知名书法家谢敦毅教授对魏沟村自然优美风光的情感抒发。这就是魏沟村的魅力所在,一座千年古村落真正的文化内涵,一幅涂抹在嵩箕山脉深处的天然画卷,一曲跳动在人们心灵上挥之不去的文化音符。人与动物如此和谐,连天上的鸟儿也成群结队,飞舞着前来凑热闹。谢敦毅教授激动不已,在呼吁有关部门要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古村建筑之后,对宋伟杰创办写生基地,用艺术推动脱贫攻坚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将邀请更多的书画艺术家到魏沟村写生创作,以此拉动魏沟村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增收致富。

那次为期一周的采风写生活动中,著名画家左国顺的油画作品描绘了古村曲径漫延、农家散布的乡村风情。他说:“魏沟村四面环翠,八方清风,民风朴实,生活安逸。此行我们创作了上百幅油画和摄影作品,自然风景和淳朴民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走进魏沟、描绘魏沟,发挥艺术的魅力,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廉政中国》栏目主编林恒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用镜头和艺术家的画笔捕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以及新农村发生的新变化,下一步将把魏沟村打造成《廉政中国》的廉政教育基地。

魏沟村,正在以其无穷的魅力,成为人们亲情的乐园,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加油站。这里的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它们,呵护它们,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延续传统技艺的人士创造良好条件,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多方便,使游子回乡后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把古老村落的传统文化音符声名远播,响彻四方。

魏沟村古民居

魏沟村1500年树龄的古槐

魏沟村党群服务中心

流经魏沟村的双龙泉河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