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有个“赵群章工作室”郑麦1860“减肥”也高产济源丰产丰收已成定局图片新闻艾麦180单产912.6公斤洛旱28创高产新纪录千里觅种记 2023年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89%高温天气 水产养殖咋应对?打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第一仗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60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4

打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第一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一版)

民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友永介绍说,在建设高产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的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在专家团队指导下搭建平台,将供种企业、种植业协会(种植大户)、粮食收储企业三方紧密连接,通过统一种植规划、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播种技术、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订单收购的五统一措施,真正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科技攻关助增产

精准解短板科学促增产

获嘉县位庄乡,种植大户徐方海的麦田看起来普普通通。等收割机进地,收获、称重、除杂、去水,数据让人惊奇:亩产662.1公斤,相较周边地块儿,每亩增产83.6公斤,增产率14.5%!

本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徐方海在高产基础上,再次实现新突破。

秘诀埋在地下:在小麦品种不变、种植模式不改变的情况下,粮食单产的再提升,关键在于精准找到问题。

问题在哪儿?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黄绍敏研究员介绍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在现有条件下寻求产量新突破,就要解决水肥问题。卡点与难点就在于品种、地力、肥料配合度不高,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够,智慧农机缺乏。

黄绍敏等专家团队在此开展的智慧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改变了以往依靠传统,施啥用啥的方式,而是以产量目标确定施肥量。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增减”,缺啥补啥;根据苗青确定施肥时机和数量,按需补充水肥,满足全生育期各个环节水肥需求。

播种时,采用安装导航系统的大功率拖拉机,精准施肥、精量播种;追肥时,采用滴管水肥一体化技术,按需、按时、按量精准水肥管理。

黄绍敏说:“粮食单产提升,不仅要依靠高产稳产品种、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要关注土壤健康和地力提升,水肥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十分关键。”

农业社会化服务添动能

稳产增产有保障

今年麦收前,浚县种植大户孙振雷不断到麦田边转悠。因为一场大风,当地部分麦田出现了倒伏。

除是种植大户外,孙振雷还开展各类农机服务,小麦收割就是其中一项。“看样子割麦的时候得注意,遇上倒伏田块儿,机器要降低速度,割台尽量放低。”

每年4月份,在防治赤霉病、小麦重大病虫害的关键期,孙振雷就会在微信群里不断提醒,配好病虫害防治“套餐”,用植保无人机为当地村民开展服务。

“药剂得适合、时间也得把握好。”孙振雷多年的经验,让村民“一个电话,麦田就管好了”。

在“大国小农”的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尉氏县朱曲镇凯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老虎,同样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参与者。在今年尉氏县举办的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上,他一举夺得冠军。

“减损就是增产。”李老虎说,以往机手不注意点的话,一亩地能丢三四十斤粮食,操作技能、节粮减损意识的提升,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

每亩多收一点,扩大至全省8500万亩小麦,是个不小的数字。

粮食种植的高质高效、防灾减灾,都离不开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农资、农机、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的有效整合,形成了覆盖粮食种植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不断为中原粮仓提供强劲动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