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麦香浓“豫”金融“及时雨”浇灌丰收田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叶县50个老人助餐点同时开业 其中城区20个、乡镇30个清理微信工作群738个 淇县为基层减负“瘦身”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68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26

从刘震云推荐“延津火烧”看河南小麦生产

中原大地麦香浓“豫”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刘婷婷马丙宇

“延津小麦是‘中国第一麦’,中国所有的好酒酿酒用的小麦大部分都来自我们延津。”6月23日晚,在郑州举行的微博之夜活动现场,著名作家刘震云分享了老家河南的延津火烧美食,直言河南人厚道,延津火烧麦好、馅好才好吃,迅速登上热点。不少外地网友纷纷直呼“被馋哭了”,离乡的河南游子们更是思乡情切、激动不已。

延津火烧走红,是全省“优质小麦”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新麦进仓,务实勤劳的河南人已渐渐退去丰收喜悦,一茬接着一茬干,夏管正火热进行中。眼下,从大别山下到太行山区,从豫东平原到豫西丘陵,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劳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为新一轮秋收打好基础。

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如今,河南小麦早已华丽变身为面包、饼干、油条、烧饼……融入你我生活的一日三餐,永久留香。

中原大地上的一抹麦香

6月25日凌晨4时,天还未亮,延津县城文化路的“胜利火烧”店铺灯火通明。

“帅杰,先把面准备一下!”一声清脆的呼唤声划破宁静,50多岁的裴胜利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大声朝儿子喊话。

“我是闻着火烧味儿出生的,自懂事起就跟着父亲学打火烧,现在每天要打300个火烧,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20多岁的年轻小伙裴帅杰脸上挂着笑,“做这个俺们有优势,用延津小麦制作出的面粉,细腻、筋道,富有弹性,是制作火烧的最佳选择。”

除了选用优质面粉外,延津火烧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制作火烧的油料、作料等也都必须用上等品,肉料选用猪后腿精肉,调料用传统十三香,从和面、揉面、醒面到擀面、包馅、卷形、成型、烘烤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把控。

门店位置虽不起眼,但上午8时,火烧摊前早已客流不断,裴胜利父子在烧炉前忙得不亦乐乎。炉膛内的烈焰高温将火烧馅芯全部烘熟,肉馅膨胀,火烧鼓起,颜色由黄白色变为火红色,随后,香气袭人的延津火烧便源源不断地呈现在食客面前。

“放假回家第一件事儿,就是去街上买火烧吃,回学校时候还会给舍友带。”“每天早上必吃的。”“在外上班好多年了,逢年过节回来必吃咱延津火烧。”……提起延津,火烧早已成了代名词。

而今,“胜利火烧”也从最初的煤炉推车,发展至或大或小的门店,招收的学徒有上千人,近至街坊邻里,远至新疆、韩国等地。“把味道经营好,才是谋生之道。”裴帅杰心生感慨。

延津县,小麦最出名。延津麦、强筋面,创下了“六个全国第一”“三个全国唯一”。

延津县作为河南省强筋小麦主产区,100万亩麦播面积中,优质强筋小麦占一半,并且形成“从种子到种植、收储、加工、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小麦年加工能力达70万吨。

根据专业机构评定,“延津小麦”品牌价值达97亿元,“延津小麦”先后取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河南优质麦成粮仓“尖兵”

除了延津火烧,一说起方城烩面、开封灌汤包、安阳捋面等河南面食,筋道的口感仿佛在舌尖浮现。

而提及中国的面食,人们也总会想到千变万化、滋味无穷的各式面条、馒头、花卷……

在这些面食背后,离不开河南优质小麦生产的强大支撑。

河南是农业大省,8500多万亩小麦连绵成海,北边强筋小麦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南边弱筋小麦也遍地开花,各具特色。

“我种的是弱筋小麦扬麦15,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每斤售价比别的品种多两三毛。”淮滨县王家岗乡吴岗村村民万全凤难掩喜悦。

作为全国第一弱筋小麦产业大县的淮滨,目前常年种植弱筋小麦80万亩,建立基地30个,年产弱筋小麦32万吨,产值达7.6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1.8亿元。

淮滨曾荣获“国家优质弱筋小麦示范县”称号,被纳入河南省优质小麦发展“三县一城两基地”战略,成为“三县”之一的“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和“两基地”之一的“五粮液原料供应基地”。

记者在今年的“三夏”生产中采访发现,省内的“明星”小麦品种日益强盛,河南良种增产的潜力和空间再次显现:

“实打平均亩产875.2公斤!”位于延津县的郑麦136单产提升示范田,测产结果再次惊艳众人。

“亩产761.1公斤!”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省市县农技专家对小麦新品种“百农8399”进行现场实打验收,验收组专家现场宣布验收结果。

“百农8399”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团队最新育成的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早熟和抗倒伏性,且产量高稳定性好。

“种是金,地是银”这句农谚说的就是粮食要高产,种子是第一关。

河南种子有多强?实实在在的数据为证:

2023年河南种子一如既往表现亮眼,有12个品种成功荣登全国主导品种榜单,成为全国范围内入选品种最多的省份。全省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高达97%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河南年产小麦种子高达36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的育种水平也稳居全国前列。

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河南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品种改良方面的卓越成就。

让“中国碗”盛满“河南粮”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始终将粮食生产和供给,置于首要地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征程中,“河南粮”的分量有多重?

自2017年以来,全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持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河南“小小的身体蕴含大大的能量”。

在满足本省粮食需求的同时,河南还积极履行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每年向外调运粮食及其制成品高达600亿斤,成为全国第一小麦调出大省。响当当的数字背后,是河南上下一心的勠力拼搏和不懈努力,也是河南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有力证明。

河南粮食的丰富和多样性也体现在其食品加工领域。全国七成的水饺、半数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以及四分之一的馒头,都源自这片肥沃的土地。这些食品不仅丰富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也展现了河南粮食加工业的雄厚实力。

粮食安全牵动人心,是什么让河南“1300亿斤粮食重任”越扛越稳?

地生五谷,没有足量的土地,粮食生产只能是空中楼阁。

6月25日,阳光明媚,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的田间地头,乡亲们忙着在田间除草,一派繁忙景象。

在田间机耕道上,村党支部书记骆松山正在认真巡查每一块田地。作为村级“田长”,他深知土地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定期巡田已成为他的“规定动作”。

“每周我都要把全村一万多亩地巡查一遍,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我的职责就是在第一时间发现、制止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的行为。”望着长长的地垄,骆松山语气坚定。

为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我省多措并举推进耕地保护。实行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按照“数、线、图”一致要求,将10964.5万亩耕地和9838.0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带位置、带坐标下达至各市县,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对耕地保护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终身追责。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今年我省提出“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印发《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提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示范区内,集中打造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高产示范区,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强化示范引领带动,探索形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力争到2025年我省粮食产能提升到1400亿斤,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河南,这片拥有16.7万平方公里的沃土,深深烙印着上千年的农耕智慧与文化。秉承先人智慧,铭记领袖嘱托,借助政策精准引导和现代科技强大支持,河南有担当、有决心、有实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河南一直都是坚实后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