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卢晋荥杨振辉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淅川县盛湾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把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绘就产业新画卷。
6月25日,从淅川县城出发,一路向西,坐轮渡、过丹江,盛湾镇周湾村到了。只见十余个占地20亩左右的坑塘映入眼帘,清澈的高山泉水源源不断涌入池中,一群群动作敏捷的鲈鱼、鲫鱼在池里游来游去,充满生机。沛兴水产负责人马景华介绍,这是坑塘泉水养鱼基地。
盛湾,地处丹江南岸,黄龙河、黄水河、樵峪河三条主干河流迂回全境,水资源丰富,山泉密布,山地、丘陵较多,植被茂密,生态好。
“我们村泉水多、水质好,养出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马景华告诉记者,在振兴乡村的大潮中,周湾村不甘落后,全村立足资源禀赋,决定发展坑塘养鱼致富。
“这可不是传统养鱼,我们是‘智慧’养鱼。”马景华略带神秘地指着养殖监测平台说,“它能够智能化监测投食量、温度、病情、水质、含氧量等。需排放的尾水,通过人工湿地,经过沉淀,检测达标后排放,高效又环保。”
一把饵料撒下,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看着鱼儿欢跳,马景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目前,周湾村养殖基地共养殖鲈鱼、鲫鱼、草鱼等70000余尾,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带动附近5个村300余人就业增收。
山下泉水养鱼带富,山上种中药材生金。
沿着郁郁青山间的十八弯山路蜿蜒而上,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山腰间的白亮坪村倏然呈现。
“我们村的海拔在1000米左右,气候湿润,山上多野生中药材,以前,村民就有上山采摘中药材贴补家用的习惯。”白亮坪村党支部书记田群牛说,近几年,政府支持发展中药材,白亮坪村根据村里的气候、土质连片发展苍术、柴胡、连翘等中药材,村民们通过镇上的培训学习技术,只管种好,剩下的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由政府提供“一条龙”服务。
正在田边管护中药材的田丰春,看到记者采访,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只会采,不会种,靠天吃饭。现在学会了技术在家门口种中药材,还有人上门收购,不仅方便照顾家人,一年还能多收入好几万元!”
目前,白亮坪村共发展中药材300余亩,带动农户80余户,户均年增收近10万元。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谈起鱼和中药材产业,盛湾镇的乡村干部滔滔不绝,这也是干部们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是从实际出发,不贪大求新,不好高骛远,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盛湾镇镇长周江涛说。